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2.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看文先看题”,可见标题在新闻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如同欣赏一幅漂亮的少女画,首先要看她的眼睛画得美不美一样,读者看新闻之前,往往先浏览标题。好的新闻标题在给人们传递信息的同时,给人愉悦和美的享受。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发行量的大小,广告经营收入的盈亏,直截与掏钱买报的读者人数相关。好标题能够给读者的眼睛以冲击作用,使其产生购买欲。  相似文献   

3.
怎样认清“公共新闻”的内涵,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如何在坚持“民本取向”的前提下,将“民生新闻”提升至“公共新闻”?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读者看报,首先看标题,标题是报纸呼引读者视觉,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有人把标题比喻为新闻的“眼睛”,一副精彩的新闻标题,会给读者以视常冲击,进而吸引读者去看新闻内容,为此,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都应当注重标题的制作,用新闻的“眼睛”去冲击读者的视觉。  相似文献   

5.
标题好比是文章的眼睛,要努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让读者从这双“眼睛”看到新闻中最新鲜、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7.
张启娟 《中国广播》2007,(10):43-44
有句成语叫做“画龙点睛”,意思是说,一条绘制精美的龙,只有被点上眼睛以后,才能有神韵。对于新闻写作而言,这个“眼睛”,就是细节。与消息相比,新闻专题类节目属深度报道,不能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叙述或大略描摹上,得触及事物的本质,这种触及,常常需要用细节说话。著名作家沙汀有句名言:“故事好编,零件难找。”“零件”者,生动感人、过目难忘的艺术细节也。  相似文献   

8.
李潮 《记者摇篮》2005,(5):16-16
在日常报道中,电视新闻由于采制过程复杂、时间紧,很多记者往往忽略新闻标题的制作,认为那是编辑的事。这很不对。“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再创作。“题目也像一块招牌,招牌醒目、新颖,就引人注意。”因此,一定要重视电视新闻标题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记者只有通过对标题字斟句琢、精雕细刻。才能吸引帮助观众了解新闻的主要事实,理解新闻的价值,提高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9.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10.
新闻照片是报纸的“眼睛”,这个“眼睛”有没有“神”,非常重要。能不能让一张报纸活起来,吸引读者,新闻照片起着很大的作用。军报这些年来新闻图片的宣传是很有特色的。政治性强,思想内涵深刻,紧密配合当前形势,紧跟部队的中心工作,是最显著的特点;注重新闻时效,强化突发新闻,突出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是其特点之二;文图并重,以新闻照片配标题、配编后、配诗歌、配“画外音”等形式见报,使新闻照片更耐读和引人注目,这种形式新颖别致,是特点之三;新闻摄影专题异军突起,以两三幅甚至更多的画面,从不同的测面反映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曾把新闻标题形象地比喻为“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如画龙点睛,可以为新闻平添许多色彩,吸引观众更加关注这条新闻。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3.
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曾形象地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还有人说“标题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精彩新闻”这话一点也不假。  相似文献   

14.
“文图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方针已日益深入人心。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篇幅越来越多,面积也越来越大。在分量上重了起来的同时.图片新闻质量与编排上存在的一些美中不足也常让人感到遗憾。在翻阅报纸时,我问常常会发现:许多图片新闻部设标题.有些虽然有标题却明显缺少“精加工”。图片新闻“眼睛”欠亮度.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图片新闻离不开一双明亮的“眼睛”。同文字新闻一样,标题是一则图片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好标题对一幅新闻照片内涵的揭示、主题的提炼.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重要性勿需赘言。值得研究的是图片新闻“…  相似文献   

15.
宋红艳 《新闻窗》2008,(2):63-63
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细节是新闻的“眼睛”,我们记者只有通过这双“眼睛”才能使我们采访到的新闻有内容,有看头,其新闻价值才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刘世伟 《记者摇篮》2004,(5):21-21,31
一篇好的新闻,标题制作很关键。给新闻制作标题就好比“画龙点睛”。新闻按发生的地区和影响的范围可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地方新闻。而时事新闻则包括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的事实报道。时事新闻这种特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新闻的“眼睛”——标题必须精当。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新闻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标题。“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那么,何谓题目?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题,“额也”;目,“眼睛”。标题是一篇新闻的眼睛,是用以揭示新闻要义的最简短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新闻报道的眼睛——标题就应该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对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19.
好的新闻是“看”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看”,有别于读报的“读”,它特指用眼睛去直观地看,所诉诸的是感官的刺激与反应。眼睛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感受外在世界的色彩、光线与线形,把它们传输给大脑中枢,并通过简单经  相似文献   

20.
正面报道与正面效果新闻应该是有“眼睛”的,否则就不存在我们常说的敏锐与不敏锐了。于是,怎样寻找与发现生活,就成了新闻理论与实践永久性探讨的问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诗人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用灵感的“眼睛”去寻求生活;作为记者,感性与理性两只“眼睛”都要睁得大大的。新闻是撰稿人脑、手的副产品,所以,新闻的真实首先依赖于新闻撰稿人的真实。如果一个人虚伪地面对生活事实,通过文字所反映出来的事实也会是虚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