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二元论哲学的传统知识观存在两种主要的形式 :外源论和内源论 ,外源论知识观和内源论知识观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对立起来 ,这两种知识观的弊端在教学中日益显露出来。建构主义知识观力图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整合起来 ,形成一种超二元论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通过“同化”、“顺应”、“自组织”、“对话”等建构方式消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 ,对教学活动产生了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2.
生命课堂要求教者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为传输知识而教,而是为人的发展而教.而生命课堂观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融于一体.为确立生命教育的教师观、教学观、课程观和学习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从生命科学教育的高度:如何提高有效学习效率,谈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石磊 《中学物理》2011,(10):20-21
所谓教材“未定点”,指的是教材编者表述内容时基于篇幅所限而形成的表述残缺、隐蔽、中断的部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未定点”存在于新知识发生的过程中而影响着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如何实现由“未定”到“确定”的转变,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知识问题,也是教学方法选择中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伽达默尔“对话式”文本理解观可以发现,他所倡导...  相似文献   

4.
知识观的转变,必然相应地带来教育实践中话语权力的变迁。持有不同的知识观.话语权就会赋予不同的主体。在知识观由科学主义向后现代的转型中,教育中的话语权从“失语”状态走向了“话语失控”。随着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确立,话语权力的赋予与重构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5.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注重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一项基本教学理念.过程性具体体现为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来龙去脉的揭示、思维活动过程的暴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忽视了“过程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7.
“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郭沫若《凤凰涅槃》 关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反思。当学生的时候是“学”知识,当教师的时候是“教”知识,只知道知识是从学校和书本上获得的,从没有想到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课堂外的知识,生活中的知识。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使我对“知识”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只有重视学生个人的知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以达成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应该说既是“方法”。又是“过程”。那么“过程”能否目标化呢?近来的系列文章可谓争论激烈。因为“新课程观”强调“历史课程的实施不仅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生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可以重新审视创新教育问题。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基础是知识建构,在长期的知识建构基础上形成专长方能有所创造。就学生的“创造”或“创新”而言,主要应使用个体标准加以衡量,不可误用高端的社会标准。建构主义强调的恰恰是学生要在个体与环境或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知识,反对长久以来支配着教育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参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相应的师生观、教学观和评估观等.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诸方面基本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知识观下,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为指导,探讨中学社会学科中的知识分类.不仅论述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而且讨论“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以区分中学社会学科中性质不同的知识类型。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社会学束家普尔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性.它是社会各知识权力共同体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而课程改革更是围绕“官方知识”的政治活动.与阿普尔的逻辑相一致,则“关于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课程知识观也充满着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作为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在当代世界性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课程知识观与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存在着特殊联系,因此在课程知识规领域,各知识观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并存”关系。而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转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就中小学教师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的活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观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人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总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的“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观和教学观各线及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本研究分别从知识观的“外在—内在”、“封闭—开放”、“静态动态”与学习方式的“他主—自主”、“独立—合作”、“接受—探究”维度考察了解当下中学生知识观的总体特征和学习方式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优化教学,已是人所共识;如何优化,更是人所共求。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便由此应运而生。一、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观的突破“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这样,传统教育中的智育不过是知识的灌输。”(钟启泉《现代课程论》P314)可见传统教学观视教学为知识灌输的“物理”过程,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为师生间单向、线性、程式化  相似文献   

15.
一、认清新形势——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新理念 1、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程并非完全将旧课程“抛弃”.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不冉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共同体验的过程。新课程观更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性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重结论呈现而不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读科学”而忽视“做科学”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改革倡导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合理的科学观、科学素养的教育目的观、科学课程的整合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观。同时,必须清除教育中的应试倾向。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要求,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即要求学生能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诠释了新的“学生观”,即要“学生活知识、学生存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因此努力培养和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学生,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学好、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和身发展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要么又变成“师问生答”的“满堂问”,究其实质,在阅读观上都反映出以知识为本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是数学课程设置的一个全新内容.也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这一领域的设置.有机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精选的教学内容使得数学各领域之间和某一领域内的知识交织在一起.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教学过程的组织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20.
罗蓓 《考试周刊》2010,(44):223-224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对话哲学”中的对话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是在对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观念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系列新的教学观念.包括对话教学的目的观、过程观、师生关系观及课程观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认清对话教学的“理念”本质.防止其形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