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制度·素质·激励付建星张春平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包括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方面的管理,但从整体上说,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管理人的本质也就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抓”与“坚持”这一条管理思路,即...  相似文献   

2.
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张祥云“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进步的新的文明观之核心,必须将它引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我们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一个客观物质世界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文明的问题,而文化问题自然就会导出一个教育问题来,这正是我...  相似文献   

3.
物·事·情     
写物的文章,历来就有“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好传统。人是有感情的,在与身边之物接触、厮磨的过程中,会对物产生喜爱、珍惜,甚至感激、崇敬之情。如果我们顺着这种情意追寻过去,会发现一件曾经发  相似文献   

4.
唐·伊德所倡导的物质阐释学,通过“反转语言论转向”,从技术仪器、技术与生活世界、“技艺术”等方面,阐述了物质在阐释学分析路径上发挥的物性诗学功能,考察了由物质工具产生的“文本”如何改变人们源语言文本形成的知识结构,如何开启新的基于物质性的阐释可能性。唐·伊德把阐释学的参照范式从“语言文本”模态转向“具身感知”模态,聚焦艺术实践中的具身性问题,进而解释涉及人类经验的深层阐释学问题。这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观照,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物性诗学理论和实践。唐·伊德的物质阐释学研究彰显出唯物论诗学在当代的复兴和拓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或者说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的最高视角是物的科学规律性,还是人的合理价值性?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新形态,还是唯物主义或物本主义的新形态?这是为我们传统教科书长期颠倒了的问团.恩格斯明确说过:马克思哲学也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恩达集州卷236-237页).而传统教科书恰恰相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宇宙的物质整体及其辩证发展的科学,放日辩证唯物主义,并极力反对以现实的人及其…  相似文献   

6.
你瞧,三个活泼热情、精力充沛的女生嬉笑着走来了。这就是我们班的“S·H·E”。第一个是“S”——我们班的中队长李琪。她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你写·我写·他写”是我们“写作世界”板块设计的一个新栏目,意在唤起广大同学的参与意识,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欢迎广大同学踊跃参加。我们从即日起,开始征收续写稿件,同时,也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适合于续写的开头,我们将择优录用。——编者按2000年第一期“你写·我写·他写”开头:唉,真糟糕!我们班的张、王、李、赵“四大金刚”又结伴逃学了!班主任白老师把一班之长的我、团支书刘伟、纪律委员方明明、生活委员韩成叫到了办公室,一脸阴沉地对我们说:“这个周末,你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四个找回来,否则,星期一你…  相似文献   

8.
(七)分辨见闻和联想要求知道什么是联想,弄清见闻和联想的区别;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能够找出其中的联想部分。帮你提升我们阅读的文章中写的人、事或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人、事或物想到的,这些由眼前的人、事或物所想到的不在眼前的内容,就是文章中的联想部分。我们只要仔细阅读文章,是不难分别出来的。因为两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都不一样。把见闻和联想联系起来,通常需要有个过渡,常见的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似乎”一类词引出来的。注意这些词,也能帮我们区别见闻和联想。实例讲解望着雪片纷飞…  相似文献   

9.
顾名思义,“物理”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它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毫无疑问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因此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探究“物”的运用和了解“物”的道理和规律的一门“大物理”.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10.
尽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中心”、“高负低效”的局面并无多大改观。针对这一局面,从1997年秋开始,我们南涧小学分别在三、四、五年级进行了小学语文“学·导·练提纲自学法”的教改实验,到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导·练提...  相似文献   

11.
苏州自古以来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于世,“小桥”代表沟通交流,“流水”代表融合、智慧,“人家”代表人文,一种和谐的家园。苏州的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努力打造具有“智慧·协同·高效”的特质形态的教研文化,实现改善教研方式、讲究教研成效、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以“智慧·协同·高效”教研文化引领、滋养、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开创性人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改革所必须遵循的方向。为使中学物理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从八○年起在马鞍山二中进行了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试验。经过连续五年四轮的教改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了“实验·综合·探索式教学”的改革方案。“实验·综合·探索式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和知识、能力、应用三结合的探索式的  相似文献   

13.
苏州自古以来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于世,“小桥”代表沟通交流,“流水”代表融合、智慧,“人家”代表人文,一种和谐的家同。苏州的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努力打造具有“智慧·协同·高效”的特质形态的教研文化,实现改善教研方式、讲究教研成效、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以“智慧·协同·高效”教研文化引领、滋养、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进程。  相似文献   

14.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5.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常为“惟·唯·维”三个字所困扰,产生一些闲惑,影响学习效果。现联系文言实例,对此三同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中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申,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中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7.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更是直接而频繁的出现,以至影响到后世文学,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水文化现象。在《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水”作为一种意象,它蕴含了哪几种审美情感,下面试析。  相似文献   

18.
“精于心·简于形”本是飞利浦小家电的一句广告词。飞利浦公司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研究,遵循“精于心·简于形”的品牌承诺,致力于有意义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最终为消费者带来“健康舒适、优质生活”。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科学课教学,道理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提出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且这一教育思想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回答和解决新时期大学生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哲学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