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符思毅 《大观周刊》2012,(41):24-24
文章认为对“存在者”之探讨可以从抽象概念和事实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而对“存在”之探究,则只能是基于“存在者”事实关系意义之认识。  相似文献   

2.
出版自由的争取和获得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其中,强制性的法律管制手段的失效,知识税的征收以及后来的被废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传播政治经济学者通过对英国历史上激进主义报刊兴衰的解读,却发现19世纪英国社会最终所获得的完全的出版自由,是以代表工人阶级的激进报业的衰亡为代价的,这种以"自由"为名而实施的控制力量远大于政府的强制性管制措施;而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广播电视行业"解除管制"的呼声和发生的大规模媒体并购浪潮已经极大地侵蚀了传媒公共领域的存在,从而使现代出版自由本身也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大争论之中,保守主义者、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都希望罗素的到来能为自己阵营壮大声势,都想把他当做一个可资利用的象征符号。于是,随誉罗素的到来及其在各地的演讲等社会活动的展开,他对中国文化发表的评论使五四时期已然炙热的中西文化之争进一步升温。罗素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前途及文化走向问题大多采取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立场,这让很多人失望,也让很多人"为难"。  相似文献   

4.
1919年6月中旬,作为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民主主义者、武汉地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的陈潭秋。随武汉学生代表团去上海。陈潭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并与湖北善后公会负责人董必武会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付费电视业自启动以来出现了奇特的景观:一方面是各类相关媒体大力度地宣传推广,而用户反应相对比较平淡,有些学者戏称为“一头热,一头冷,观望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不闻不问者更不在少数”。是付费电视上游的内容服务环节开发不够丰富,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还是用户市场尚未成熟,需要加大观念培育力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直是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国制作了诸多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此类纪录片带有着强烈的预设前提下的"他者"意味,多数呈现出的是一个"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而韩国KBS制作的2015特辑《超级中国》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贯有的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为铺垫,通过分析《超级中国》的中国形象探索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的塑造、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7.
追书     
上篇 凡事可遇不可求。遇则遇,求何其难。做出版的,有遇好稿而无慧眼者,多少传世佳作、畅销大构,数历退稿方得以面世,而更多的流传则是求稿不得的故事。所谓好稿,在于稿件质量精良。求优稿,最易想到专家名家的作品,当然不是他们所有的稿件悉数精良。李白杜甫诗篇成册,常传者可数;“唐宋八大家”文章累积,诵读者晨星。何所求,求的是专家名家的心血之作、思潮之作。  相似文献   

8.
吴倩 《报林求索》2012,(1):172-172
<正>牛奶保质期越短越好,越原始的,才越健康。超市里有保质期3天的鲜奶,这种奶随买随喝,为了健康,我们不能图省事,对不?凑个热闹,也来说说"喝奶"的事情。最近蒙牛出了事,网上炸开了锅。唾弃谩骂者有之,理性分析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推波助澜者有之,唯独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人说搞死蒙牛,关键问题是,搞死蒙牛有用吗?一个蒙牛倒下去,千百个蒙牛站起来。更何况蒙牛有问题,谁敢保证伊利没问题光明没  相似文献   

9.
纸媒数字化困境,一是过于专注新媒体独立业务;二是忽略了大有潜力的IT开发和重构价值系统;三是第一项受挫,成为"数字激进主义"的原因之一,要砸碎、抛弃纸媒价值链。破解困境,要扎牢价值链之根,确定数字化三项抓手,以服务于纸媒长青。  相似文献   

10.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11.
于洋  段为杰  林松  段桂花 《编辑学报》2019,31(4):449-451
审者、作者、编辑,是期刊编辑工作中重要的3大主体。文章介绍期刊编辑通过分析期刊定位,了解作者需求,精准选择审者,再辅之以积极的沟通、引导及催化作用,促使一部分审者向优秀作者转化,从而为期刊带来大量的优质稿件。实践证明,该方法切实有效,既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也融洽了审者、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推动了期刊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记者有三重境界。 第一是做个忠实记录者,第二是做个聪明的发现者,第三是做个睿智的思想者。 初当记者,只会记录,要练的是耳朵和手腕,屏息静听,书写不停。有时,提问不知为何而问,聆听不知为何而听。人物、事件摆在那里,做记者的如实记述,再向读者如实禀报而已。还有不大相信自己的听力和笔迹的,干脆随身带个小录音机,把人家说的话“一网打尽”,再也不用担心会有“落网之鱼”。 如遇所谓大人物、大明星、大作家、大学者,对于经验不足的记者来说,采访便成了“过堂”,未语汗先流,心惶惶而面赤赤,仿佛自己理亏似的。有时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11月26日,山西省纪委监察厅同日宣布4名官员被双开,其中,晋中市委原副书记张秀萍、高平市原市长杨晓波都是女性,且同样存在"与他人通奸"的问题。"通奸"在纪委通报中原本是个高频词,但一旦被用到女性官员身上,立即引起了媒体的极大"性趣"。钩沉索隐者有之,理性分析者有之,扒你内裤者有之,总之,舆论场上弥漫着一股难掩的骚动。这种骚动其实很容易理解。人类内心最古老的琴弦被弹拨之后,情怀难免直奔下三路,这是正常现象。对他人隐私的酷爱,一旦戴上了痛恨腐  相似文献   

14.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并探讨尚武思潮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影响。首先,尚武思潮为五四激进主义的诞生培育了适宜的社会历史土壤,其次,尚武思潮的影响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促进了五四激进主义关键人物思想的定型,并且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而是故步自封,一旦改革进入锁定状态,矛盾将进一步激化,长此以往,中国有可能在左与右的激进主义——民粹主义的夹攻与冲击下,陷入严重的危机与陷阱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诸多材料对祁刻本《说文解字系传》所附《校勘记》撰者的著录不一致。或为承培元、夏灏、吴永康,或为祁隽藻。或为苗夔,而只有第一种才是正确的。不论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统一《校勘记》撰者的著录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陈苗 《湖北档案》2013,(5):17-18
当前,人事档案改革已成为广泛共识。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公众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改革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激进者动辄高呼一夜完成,于是出现了"废除人事档案"等说法;稳健者则求循序渐进,在平稳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人群的具体情  相似文献   

20.
华莱坞公路电影的崛起有如下意义:它已经成为了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对于孤独者的刻画会对受众的经验建构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以流动的时代以及集体的失联为社会背景,如何处理三个自我以及与之对应的三重关系,是每个人在面对孤独时所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在对影片中孤独者如何处理自我与外在关系进行分析后,本研究认为华莱坞公路电影的整体调性是积极的,在孤独问题的处理上,包含着对关系的自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