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水中上游文化作为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主要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区域在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人文性差异及其导致区域兴衰的过程。汉水中上游文化因其历史地理位置而致的南北交融过渡与边缘临界的客观特性,决定了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潜在的活性文化资源正如其自然生态资源一样,在近现代混乱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被严重破坏,与贫困经济相应的“低层次文化”现象持续存在。在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汉水中上游地区的社会转型尤其依赖于文化的新生。  相似文献   

2.
人们的日常话语能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诸种文化信息。调查显示 :( 1 )汉水中上游的人群中 ,文化程度高的、年纪轻的、从事文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知道并使用的新词语数量最多。 ( 2 )汉水中上游的日常话语折射了我国社会文化现代转型的文化特征 ,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一、专题报告简介陕西理工学院刘清河教授题为"汉水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专题报告,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4.
汉水流域有着丰富的女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汉水源头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汉水中上游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汉水流域女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面临着排他性、盲目性、低效性的问题,急需形成一种整合研究、协同开发、产业创新的开发与利用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6.
汉水中上游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众多、五方杂处的地方,建国后又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并形成了多元随意性、功利性、广泛性、区域性和娱乐性特征。移民的生活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社会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汉水中上游民居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了这样四个特点:房地产开发商在其中起了重要的领头作用;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态势;体现出一种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方式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经济利益的考虑,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民居文化在现代转型中也形成了批量开发的商品住宅民居和村镇居民自建房的文化互动。恰在这种文化互动中,我们在乡镇的民居建设中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汉水中上游民众的婚俗文化发生了现代转型。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喜庆”这一整合方式,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婚礼主持人为了实现“喜庆”的气氛,商家推行的“时尚”文化手段,也同时加速了传统婚俗的消解。  相似文献   

10.
楚国汉中郡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其实汉中郡的建立与楚迁都郢城之后巩固汉水中上游的战略基地相联系,汉中郡的治所在丹水与汉水交汇处的丹阳;汉中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国的战略要地,是秦、楚争夺天下统一权的地理枢纽。  相似文献   

11.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基础最强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供给华北地区,水源地主要在湖北省境内,大坝加高、库区淹没、移民安置、下泄水量减少对湖北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在对湖北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线调水对湖北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引江济汉优化利用两江水资源。提出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兴利除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优化区域规划,加强汉江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合理综合利用长江、汉江两江水资源,使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促进湖北“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2.
有关区际协调问题的探讨,应突破目前较流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二维(受水区、调水区)系统,进一步把“调水区”维度一分为二——丹江口水库及坝上(简称坝上)和丹江库口水库坝下(简称坝下,又指汉江中下游),在此基础上构造由受水区(X)、坝上(Y)、坝下(Z)所组成的三维系统。在三维系统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关键在丹江口水库坝上;在比较研究中,指出区际协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结果有可能形成“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区和经济带”;根据保护水源区的要求,并结合湖北省十堰市的实际,论述了设立水源保护区的必要性,提出了设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加快对汉江——堵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进部西北武当山区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实施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并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满足社会对水文信息精度需求的前提下,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汉江中下游各控制站的测站特性和洪峰变化特征,并对皇庄、沙洋两站的中低水水位流量关系,概化为单一曲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而汉水、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而且是南北与东西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之地。正是汉水、淮河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 ,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樊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合理配置我国水资源的21世纪特大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对汉江中游段襄樊市农业、工业、城市、生态环境、航运、渔业等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补偿性工程建设方案.以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襄樊市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襄樊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汉江发生"水华"的水文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汉江中下游水体近年出现“水华”现象进行了回顾,并作了较全面的统计和比较分析,得出汉江水10文条件的变化是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后从水文角度提出了汉江发生“水华”的预警水位及流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汉江中上游水环境污染的调查 ,发现汉江水质已遭一定程度的污染 ,提出增强环保意识、沿江发展经济林产、栽培经济作物、加强点污染控制等措施以改善水质现状 .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泛指丹江口水库区域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朝秦暮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兵器千余件,风格、特色鲜明,考古表明,有五种特色.  相似文献   

19.
鲧禹治水传说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认为,“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分化出的不同传说。推测其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为羌族祖居地,营盘山遗址的发现证明这支羌人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就入驻这里。但这一地区自古亦有浓郁的大禹崇拜,说明有两支羌人在不同时期进驻了岷江上游。一支为此地古羌,一支来自中原夏后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