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生活素材的堆积,不是机械的再现,而是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作家在作品中自我观照,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原型往往就是作家自己。因而创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的自我再现。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是作品的真实性,真实性的主观方面又要求作家表现真实感情,真实自我。在影响作家再现这种真情的诸多因素中,“酒”是一种最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和审美主体(作家)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不仅再现对象的本质,同时又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现实生活只有当它进入作家的视线,为作家深切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有独特的发现,才能成为创作的起点。否则,现实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是游离于文学艺术之外的客观存在。因此,在考察文学艺术创作时,不但应当视客体的研究,而且更应注意创作主体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是创作主体的多种心理机制协调运动的过程。其中情感和想象两种心理因素在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一部杰作。它对封建社会末期儒林中的腐朽与黑暗和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之所以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重要一点与这部小说杰出的讽刺艺术分不开。作家善于将日常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各种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与提炼,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从而达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以形写神”涉及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审美评价标准等文艺理论问题,约略追溯“形似”与“神似”这对术语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一下形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对艺术的真实性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艺术的审美评价标准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个人型叙述声音主要是以"我"表达"我"的思想、经历和故事等,是最能体现女性精神与肉体真实感受的文本。庐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主要采用了个人型叙述声音进行创作,《或人的悲哀》就是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叙述声音呈现了"情智冲突"的模糊性,文中"诗语"情感表现极具真实性,在具体事件上则体现出虚构性,而作者就徘徊在这虚实之间。《或人的悲哀》的这种写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暴露女性自我生活的一种担忧的产物,是身居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夹缝中个人对传统伦理的妥协,是女性作者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的主体性的理论,对于我们的戏剧研究与戏剧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过去,我们局限于传统的写实的戏剧观,认为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是戏剧的主要职能,是否忠实于客观现实,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成为衡量戏剧创作成败的唯一标尺。作家的主体意识的发扬,主观理想的表现,作家的心灵世界与艺术个性的展现,往往成为戏剧评论家们忽视的课题。其实,早在浪漫主义的戏剧观里,就强调了作家主体意识在戏剧创作中的决定性的作用。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大师雨果曾经指出:“我们记得好象巳  相似文献   

7.
绘画的创作是以观看为起点的。画家要想有所创新,则必须以不带成见的眼光去观看万事万物,他由此可能获得新鲜的感受与认识。而这种新鲜感就会激发画家探索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式,用以表达其真实的体验。这个过程可能会是非常痛苦的,但正是这种痛苦孕育了创作的生机。美术发展史的不断演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艺术语言不断革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明代南杂剧作为一个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有如下特点:内容上注重对生活脉搏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的把握,及对题材领域的创新以表现作家真实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追求自由开放而简便利落的特殊效果,及富有性格的漫画化喜剧语言和诗化的抒情语言。这些决定了明代南杂剧反抗传统束缚、追求创新的基本特征。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影响和笼罩了整整一代清杂剧,甚至还延伸到清中叶后兴起的地方戏曲及至近现代的短剧和小戏创作。  相似文献   

9.
选取知青小说中反映秦晋高原乡村生活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李锐、郑义和朱小平的作品来分析,通过作家对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体现出对那个时代农民深重苦难与不幸的同情和怜悯,理性化地揭示与批判了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从三位作家创作中的悲情描述、探求苦难的原因和创作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真实描画出农民生存境遇与命运,展示出人民性的珍贵和深刻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侗族作家长篇小说的创作,从反映历史生活的真实性、革命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描写当代知识分子和描写少数民族生活、斗争的丰富多彩,表现手法的民族化大众化等方面,肯定了侗族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塑造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在民族化和大众化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几个典型形象进行原型考证,分析了作者吴敬梓是如何对生活原型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从而进一步揭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小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1956年开始写作,到1987年结束创作,张弦的小说创作时间只有十年。在这十年内,张弦共发表二十几篇小说,所写作品涉及的题材和反映的主旨是多方面的。他惯以个人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反思社会,参悟人性,使其小说在主题揭示上呈现出情感的真实性和鲜明的反叛性。以张弦十年的创作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张弦小说创作主题的阶段性演进与流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弦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再认识张立国如果说小说是艺术的真实,那么,报告文学则是真实的艺术。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必须具有一种绝不可少的品格,即尖锐的现实性和严格的真实性。这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灵魂,这也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关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一直...  相似文献   

15.
真实文本广泛应用于交际法语言教学课堂,本文从与真实文本相对应的简化文本,教材的版面设计,相关教具在课堂环境下的使用,真实语境再现几个方面,进一步讨论真实文本真实性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现实主义小说《愤怒的葡萄》通过对经济大萧条时期乔德一家苦难生活的描述,真实再现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动荡和底层人民的挣扎,本文结合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分析小说《愤怒的葡萄》在当时美国社会的历史意义,以及在历史建构过程中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刘庆邦是当今很受欢迎并颇有特色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大多以乡村和矿区生活为表现对象,不仅写出了底层人物的美与善,写出人性的单纯与美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而且写出了底层社会的丑与恶,写出人性的复杂与阴暗,给人以灵魂的震撼。两类作品都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真实再现,是从作者心灵深处飞出的赞歌与咒语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形象离不开生活,艺术语言亦离不开生活。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景观本身瞬息万变的无限丰富性,风景写生的过程,也就是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充分发挥自我个性的过程,也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美的眼光、充分认识和感知事物、提高绘画技巧的全过程。对于艺术工作者提高绘画能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刻画的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形象,长久以来饱受道德败坏的诟病。本文作者认为,毛姆通过对思特里克兰德和两位女性角色的塑造,艺术地再现了人性的真实,即人性不是一维的、简单的黑与白、善与恶;而是多维的,是虚伪与真实、善与恶、好与坏的复杂结合体。同时本文结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悲剧理论指出,杰出人物总是会超越道德主义的偏狭构架。  相似文献   

20.
典型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问题,是叙事性文艺作品创作的中心问题。一部小说、一出戏剧能否感功读者,对读者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关键在于作家是否创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走进古今中外的艺术画廊中,有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啊!作家在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既概括了一定时代阶级的社会的普遍共性,又有着突出鲜明的个性,是一个个骨架端正、血肉饱满的整体,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就中外文学史上公认的几个人物典型,结台文艺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不同看法,谈谈典型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