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三十年教学实践证明:改则变,变则通。教学要改,首先要“三改”: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一教”为“三教”;改他学为自学。三十年教学实践证明:“三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一、改注入式为启发式运用启发式,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放手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放胆地让学生追求真理,发现真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劣等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运用启发式,就是要教学生发现真理。启发式有三法:一是比较法;二是联想法;三是解剖法。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非教师“奉送真理”。  相似文献   

3.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劣等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显然,第斯多惠是希望教师都能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需要从旁引导、辅助学习活动的展开。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时刻铭记这一点,切勿越俎代庖。第一,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5.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 ,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 ;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 ,而非教师“奉送真理”。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 ,备课时就参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然后在课堂上就基本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互相补充中解决问题。其一 ,注…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与学是围绕着一个“疑”字展开的 ,一堂语文课始终贯穿着师生间无疑———有疑———质疑———释疑的对话过程来进行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判断语文课或语文教师的优劣的标准之一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我认为 ,在教学活动中 ,有疑是使学生与文本真正进入对话状态的主要标志 ,激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的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怎样通过激疑来引导学生学习呢 ?可以把激疑看成是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 ,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听说活动,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突出和强调了语言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注重语言训练呢? 一、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这里“能力”就是方法。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8.
有些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太粗心,如:某某学生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只要教师一读题,他马上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点是缺少理解题意的科学方法。有时表面上看学生好像读懂了题目,但读懂题目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题意。我认为,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题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正确解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让“说”走进数学课堂。一、通过“说”引导学生归纳数学法则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  相似文献   

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探求问题的本质。笔者结合自己在长期教学中的体会与认识抛砖引玉.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胡义 《学周刊C版》2011,(1):101-101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协调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既不“放羊”,让学生放任自流,又不“包伙”,一切都由老师包办代替,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课堂上,教师既是组织者,要组织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有序有效;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精心研读文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  相似文献   

11.
崔巍 《语文天地》2015,(2):88-89
笔者在自身多年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一、革新教学观念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变“填鸭式”机械教学为“给养式”引导教学,让学生不再是语文课堂上被动学习的机器,而是主动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构建和谐平  相似文献   

12.
“主体教学”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其有两个特点:一是在重视教师主导、引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追求和探索知识;二是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主体教学中应:(1)交给学生探索真理的方法;(2)尽可能少讲一点而让学生多想一点;(3)科学地安排提问;(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黄运亮 《考试周刊》2010,(13):224-225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发现真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作用贵在引导。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助产师。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在亲身经历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唤醒主体意识,激发探究本能,培养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挖掘深层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掌握基本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能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却是个关键。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学任务才能完成得好。教师不应只片面地强调“教”,把学生看成是一种知识接受器,长此下去,会把学生培养成头脑懒惰、消极被动的人。同时教师也不能听任学生自由发展,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无方向,兜圈子走弯路。正如第斯多惠指出的:“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给怎样寻找真理”。所以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中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自己难以学会的,教师应给以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力争自己学会。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学习”要求,目的是让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核心素养。而语文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效,有利于学生参与和探究教学活动。基于此,文章以《醉翁亭记》为例,探索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的多,引导少,擅自拔高,牵得太宽,达不到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胸中无术”、“手中无法”,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总而言之,是用孤立而非联系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现有水平与教材的有效联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呢?我认为创新情景,巧妙切入,让学生大胆质疑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李淑金 《成才之路》2010,(15):42-42
文言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一直是学生学起来头疼、教师教起来犯难的“硬骨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文言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最后发现——文言文的教学之路应是教得“趣”、练得“实”。让“实”与“趣”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却存在“就词解词”的现象,课堂上先让学生读一读、再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这样就算完成词语教学的任务了.其实,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的词语是枯燥的,是无味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拓展词语教学的“三度空间”.  相似文献   

19.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台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再也不能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的地位,由向学生奉送真理变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变通”就是依据不同情况 ,对实际问题作非原则性的变动。善于变通对一个语文教师很重要。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 ,谈谈“变通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一 ,观念的变通。我想语文课不应局限于“黑板———粉笔”的形式 ,拘泥于“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 ,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如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等 ;还要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如让学生上街购物 ,带学生郊游、参观 ,让学生动手操作等。新的结构模式应该是 :“教师———学生———信息———生活”的对话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具有现代意识 ,引导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