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从历史的角度看,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名称。最初的“大一国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带来了白话文的流行,冲击了古汉语的教学,年轻人不愿意读文言文。一些教育家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弃绝自己的传统:“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总是我们中国人在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发展关键在于理论建设,这包括对近30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理论的研究,也包括对上世纪初以来的"大一国文"历史资料的研究。该文通过对大学语文理论研究的现状、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提出大学语文应朝着"母语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背诵的诀窍     
《大学语文》即"大一国文"里许多质文皆佳的名家名篇要求大学生们不但要理解,而且能背诵。许多大一朋友为此感到苦恼。这里介绍几种自觉比较有效的背诵的诀窍。  相似文献   

4.
<正>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化领域掀起白话文运动,文学语体发生了转型,精英的文言文逐步被大众的白话文所替代。在文化思潮冲击下,当时的国语教学乃至国文教学纷纷淡化文言文,转向语体文。特别是小学教科书,以白话文居多,教材选文的风格日趋单一化。为了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我校的"大教材"拓展力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从学制、教材两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时间进行了历史溯源,提出1904年"癸卯学制"应为大学国文的起点年,同时阐述了"大学语文"课不是"因为大学新生国文程度差"才有的短期性"补课",而是现代语文学科中的固有课程。加强大学语文研究,是解决中国语文教育"少慢差费"问题的一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必须走学科化、地域化和特色化的道路,尤其要通过构建具有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学术流派来实现创新。构建以传播荆楚文化为核心、以传授乡土文学为特色的湖北学派,不仅是对长期形成的"大一统"、"纯文学"的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而且是从"大一国文"到"大学人文"再到"乡土语文"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新选择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畅谈语文     
一、语文的流变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后,产生了一门叫做"国文"的功课;教的是文言文,中学、小学都读文言,作文也写文言。五四运动发起了白话文学、白话文和国语(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运动。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上世纪20年代初,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内容要接近儿童的实际语言(尤其是在低年级);小学仍称"国文",读和写仍然侧重文言文,但是  相似文献   

8.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教授历代古文的科目是本国课程,当时称其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国文课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小学里,"国文"改设为"国语"课程,教材选用的内容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已日趋边缘化,这与这门课程的设置形式、教学模式、考核方法都有密切关系。《大学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为顺应当前教育形势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改《大学语文》为《高等国文》以突出“大学”的阶段性与“文”的质性并在教学中加以具体实施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近代高等教育兴起之时,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对理工科在校大学生进行国文教育,旨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汉语应用写作能力,这就是解放前大一国文课开设的缘由。解放后这一门课程得到了延袭和继承,中间虽经反右和“文革”出现过暂时断裂,但在许多教育家和著名学者的倡导下,又得到了迅速恢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大一国文课更名为《大学语文》,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修课,曾三令五申督促各高校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目前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都设置了中文教研室,从…  相似文献   

11.
1904年癸卯学制,大学设预科,预科开设中国文学课,这是民国大一国文及共和国大学语文的前身. 1904年,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编成<中国文学史>,自言"我中国文学为国民教育之根本,昔京师大学堂,未列文学于教科,今公共科亦缺此课,传甲于优级师范生分类后,始讲历代文章源流,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因此可视为第一种大一国文教材.  相似文献   

12.
结合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徐中玉先生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从导言与主题、出处与注释、编写背景的转换以及国文还是市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商讨意见。  相似文献   

13.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将中小学国文教育推向了现代转型的轨道。此间,最富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莫过于1920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改"国文"为"国语"。当时教育部训令全国各  相似文献   

14.
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学说、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夏丏尊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1919年秋在浙江一师率先发起中等学校国文课程改革,编制及实施《国文教授法大纲》,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多篇白话文章的研讨与教学;1922年以后在春晖中学改革中学国文课程,提倡小品文教学,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研制并实施初级中学国文阅读书单;1930年以后探讨与编制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行探索方式为中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15.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里设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启用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实行推行国语的政策,小学的“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应接近群众的实际语言。中学仍称为“国文”,侧重文言文,  相似文献   

16.
周绍斌 《学子》2004,(8):46-46
“语文”一词是解放后才有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我国开始兴办“新学”。当时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只有语文一科所授的仍是古文,当时称“国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国文”课受到冲击,于是小学开始改设“国语”课,所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文章都是白话短文、儿歌、故事等。中学仍开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白话作品。30年代后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教材,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1949…  相似文献   

17.
正赵志伟(以下简称"赵"):今天我们来谈谈光华大学另一位教授何仲英的国文教学主张。吴炜旻(以下简称"吴"):好的。若非特意研究过民国国文教学的书刊,恐怕多数读者对"何仲英"这个名字还是有些陌生的,不过您倒是曾提到"他是语文教学改革家"。赵:是的。李杏保、顾黄初老师称他为"‘五四’时期致力于白话文教材教法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我则认为他是早期研究白话文教学第一人。只是我们对他的介绍和研究是不够的。吴:学界目前对何仲英的研究确实稍显不足,不过在我们惯常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18.
田吉 《教师》2016,(5):15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非中文专业的文化基础课,近年来却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如何重振自学考试国文教学魅力,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是关乎学生、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的话题。本文就针对自学考试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结合实践教学进行教法探究。  相似文献   

19.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素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责无旁贷.课程的定位必须突出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我们应该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建立起与"大学语文"和谐配套的多样性人文课程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