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衡阳市是湖南省水旱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御或减轻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在灾害风险分析基础上,寻找减灾对策。文中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水旱灾害灾情资料,从受灾面积和减产等级两方面评估了衡阳市农业灾害的风险。得出衡阳市水旱灾害风险性较大,特别是衡阳市北部的衡山县、衡东县、衡阳县既面临着高风险的水灾也面临着高度的旱灾风险。灾害风险性可以看成是生态安全性的另一面,故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可以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2.
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降低农业旱灾风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业旱灾风险是在特定的气象干旱背景上产生,因此,寻求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探究气象干旱诊断方法与农业旱灾风险的关联性对降低农业旱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南方湿润地区的衡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从降水距平百分率、德马顿湿润指数、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和标准化降水指数4个气象干旱诊断指标判定衡阳市气象干旱等级,结合衡阳市农业旱灾受灾面积,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衡阳市气象干旱和农业旱灾风险的相关性,期望找到诊断衡阳市干旱等级最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为衡阳市农业防旱抗旱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旱灾一直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抗旱减灾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几十年来,中国南方旱灾风险性有增强趋势,探究中国南方旱灾形成机理对农业防旱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2013年衡阳市旱灾为案例,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旱灾风险性形成机理。利用CI指数法,对2013年衡阳市干旱过程进行了诊断,并计算了7个县域干旱危险度。结果表明,衡阳县干旱日数最大,达150d,常宁市干旱日数最小,为98d。干旱危险度最高是衡南县,衡阳县次之。这种干旱危险性的区域差异,使得衡南县、衡阳县、祁东县成为旱灾高风险区,而常宁市、耒阳市为旱灾低风险区。水利设施不足,抗旱措施不得力,强化了旱灾风险性及其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2013年衡阳市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气温异常偏高.降水略偏少,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形成严重干旱和局部洪涝.干旱始于6月中旬,8月发展到鼎盛,多条河流断流、大部水库干涸,81.5万人饮水困难,0.46万 hm2农作物绝收.林业方面,2900万株苗木枯死,5.5万 hm2新造林木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9.5亿元.因高温干旱,农业抗旱及人们生活用电需求激增,电力资源紧缺.  相似文献   

5.
衡阳市珠晖区是衡阳市城郊农业的重点区域,为保障衡阳市居民的菜篮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珠晖区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取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农业产业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继续深化城郊农业产业方面,该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相似文献   

7.
衡阳盆地水旱灾害特征及减灾社会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衡阳盆地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湖南省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依据长时间序列水旱灾害资料,现已建立衡阳水旱灾害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了衡阳水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连续性与多发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和规律是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的相互促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民收人低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衡阳市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从而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严重影响着沿淮农业的生产发展.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对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与不足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川滇地区干旱灾害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熵组合权重、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对川滇地区干旱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研究发现:干旱灾害的高、较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和云南大部分地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干旱灾害风险区分别占川滇总面积的3.02%、29.24%、42.80%、24.93%和0.01%;干旱趋势、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是影响干旱灾害风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稻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季节性干旱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大旱导致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文章确定了亚热带稻区大旱风险诊断的标准,统计得出衡阳盆地大旱发生频率为35%。以衡阳盆地2003年大旱为例,从干旱危险性与水田系统旱灾脆弱性两方面入手,阐述了水稻旱灾巨灾的形成机理,提出从整治水利工程和建立生态减灾模式达到安全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和分析灌区灌溉调度、农业生产条件时,常遇到天气“灾变”的问题。若遇到年径流量多、年内分配不均衡的丰水年份,对灌区水库来说,不但需要“放水”灌溉,还要考虑“拦洪”、“弃水”和“蓄水”等问题的合理安排,以减少丰水年可能引起的“涝灾”;若遇到年径流量小的枯水年份,利用水库在丰水期存人的水量,放水灌溉以缓解“旱情”的增加。为了充分利用水库调节径流在时空间重新分布的功能,减少、缓和因天气“灾变”而出现的“旱、涝”问题,了解和掌握来年的年径流量水文气象指标的变化,以决定当年水库运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因而对来年或中长期年径流量水文指标进行灰色概率预测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基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区域组合,得到中国旱灾中心与农业承灾体的分布规律;选择雨养农业(兴和)、灌溉农业(邢台)和水田农业(鼎城)为主要承灾体类型(典型区),构建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并以兴和为例,进行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依据构建的3个典型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以前,今安徽境内发生水灾、旱灾、震灾、风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旱灾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水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历代中央政府重视救灾,采取蠲赈、仓储和治水等救灾举措,这些措施对纾缓灾情、救助灾民,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统计分析广东省水旱灾害的基础上,对水旱灾害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讨论,从而提出减灾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年间,水灾成为奉天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往往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清朝非常重视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采取了各种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灾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干旱是同朔地区第一位的灾害,但历史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较早时期干旱频度低,灾害轻或不常出现,较后愈演愈烈.同朔地区干旱之间常发生洪涝,有的世纪频度也不低,充分表现了大陆性季风气候所带来的不稳定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湖南省水旱的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山丘区洪、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了灾情形成机制,为防灾治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