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分析了荀子"伪起而生礼义"的学说,认为荀子之礼不同于孔子以仁为本的"克己复礼",也不同于孟子的作为仁义之端的"恭敬之心"之礼,与"祀神致福"的礼的原初本义更相去甚远。在荀子"伪"为礼的本质。礼之"伪"是人为努力的过程和结果,"伪"作用于人的性情和本能欲望,通过对情性的"矫饰"、"扰化",对欲望的节制,形成礼义文理,最终达到"文理隆盛",即把完备的礼节仪式应用在日用生活、人际交往、生产劳动和治理国家中,因此荀子之礼具有修身和治理天下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委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后,在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引起了积极反响,该校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组织全校四千"红军娃"学习"八礼四仪"(八礼:餐饮之礼、游览之礼、观赏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四仪: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争做优秀"红军娃"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3.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礼”有广狭二义之分,狭义的礼专指礼节仪式,广义的礼则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所有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礼不仅有庞杂的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有十分丰富的经济内容,礼学文献对明清经济史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腾格里”一词兼有“天”和“天神”双重含义。作为“天”,最早绝非指“天空”或“天穹”,而是指凡颠之称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之称。在凡颠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也即“天”上,最引人注目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什么天体呢?毫无疑问,是日月星辰。在日月星辰中,太阳、月亮占据着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所以,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最初指的便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太阳、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便是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最后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佾篇》中的"主皮"指的是乡射礼"五物"中的"中质",即能射中箭靶,在乡射之礼中属于第二次射。"射穿箭靶"是指军礼中的"主皮",即"贯革",它是一种尚武尚力之举。将"射不主皮"译为"射礼不以射中箭靶为重"更为接近乡射之礼中借"射"来行礼乐以体现礼乐精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黔江苗族婚礼仪式较为繁杂,但有着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地的婚俗深刻影响着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人们也一直按照传统的苗族婚俗行事。"摆礼"作为接亲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被视为女方出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苗族婚俗中的"摆礼"仪式进行探析,从而折射出一定的社会观念:一方面,将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与"摆礼"仪式结合,将有助于了解资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出当地苗族祖先崇拜、同姓不婚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加深人们对族群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3):50-56
孟子言性善之"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具有的先天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为善的能力之性,二是具有后天性、无定性和差异性的仁义礼智之性。为善的能力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层面而言的性,仁义礼智之性则是现实落实层面而言的性。性善之"性"的双重内涵决定了"性善论"有从为善的能力之性出发而言的性善立本论和从仁义礼智之性出发而言的性善存养论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9.
王明忠 《考试周刊》2013,(73):27-28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1],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周孔之数到孔孟之道,从元圣到至圣、亚圣,演绎了一条脉络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儒家文化与礼的起转承合之路。  相似文献   

10.
《荀子·大略》篇中"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这句话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关于"行"的方面有千万,可为什么荀子却只言"礼"?笔者以为,这与荀子的整个礼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句话包含着荀子非常丰厚的礼学思想内容。本文拟从荀子说这句话的原因,即"礼"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内容,主要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荀子这句话的评价等,这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评析,以期能以小见大,有益于荀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布克文学奖获奖作品《弗农小上帝》是作家DBC·皮埃尔一部反映当代美国社会现实的杰作,该小说人物弗农形象具有显著的"上帝"特征。在校园枪杀案惨剧之后,浮现的是主流社会边缘化少年受难者的形象,是大众传媒形塑并供上祭坛的符号化"上帝",弗农小上帝的悲剧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12.
从约翰·司各脱·根纳的“自然”哲学观出发论述了厄里根纳的有关美学思想 ,认为厄里根纳是欧洲中世纪一位不容忽视的美学家 ,我们应重新认识和评价欧洲中世纪美学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了未来哲学的原则是用“人的哲学”取代“神的哲学”,从而将哲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基地,但他对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一种心理学的、直观的方法。缺乏对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充分认识。因而他所主张的。人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抽象的、贫乏的。要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这一转变中结出真正的果实,就必须吸纳黑格尔哲学中有关人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频繁出现“上帝”一词 ,是穆旦诗歌的一个突出特征。在穆旦诗歌中 ,上帝是无所不在的 ,安排一切并拯救一切的造物主、救世主形象。另一方面 ,上帝还是无情的讥笑者、残酷的游戏者 ,是痛苦的催化者、骚扰的制造者 ,是无忧的旁观者、冷漠的超脱者。作者对上帝的态度始终是摇摆在信仰与怀疑两级之间的。这些可以从他经历的社会生活中 ,从他坎坷的有着丰富痛苦的人生遭遇和人生体验中找到根源。穆旦诗歌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上帝"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却总因受到中世纪"上帝"观念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事实上,笛卡尔所提及的"上帝"早已经走出了中世纪神学的阴霾,并最终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完成了自身理性化的蜕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与神的碰撞这个角度解读《补天》。在《补天》中 ,鲁迅试图借助神与人的塑造告诉人们 ,人性的堕落带来了神性的消失。神与人的对立描写带来了美与丑的对立以及相应的结构样式。所谓“油滑”在鲁迅那里 ,便是对于虚伪“德性”的一种诙谐而又辛辣的嘲讽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穆旦是九叶诗派里最有成就、最具风格特色的诗人之一.穆旦的诗作里常常出现"上帝"、"神"、"主人"、"主"等意象,其实这些都是"上帝"不同身份的代名词."上帝"曾是救世主,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信仰,一份前行的勇气,一股克服不辛的力量.穆旦诗歌里的"上帝"意象是诗人"人身以外"的一个支点与一份安慰.当诗人看到现实里的人们生活在困苦、绝望中,芸芸众生在困苦中挣扎,诗人试图用这些意象来消解现实的困惑与艰难.但是,诗人穆旦发现,曾经至善万能的上帝,再也不堪承受当下的生命之重了,诗人对此感到无比的惋惜与悲哀.  相似文献   

19.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