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孟广耀研究员等撰写,全书6章,共36万字。该卷集中记述了远古至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的蒙古民族的历史。其绪论部分对大漠南北的石器、铜器时代和北方民族递嬗作为蒙古民族兴起前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客观的论述。蒙古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数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朴素的唯物和辩证的见解。他在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活中十分重视教育与人才,比较系统完整地解决了早期蒙古社会教育上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创制蒙古文字与蒙古诸都语言文字的统一,建立宫廷学校,学习和吸收先进民族文化,建立做人的道德规范。牧猎生产与军事活动结合等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成吉思汗教育思想的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是蒙古社会的产物,对蒙古族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对蒙古社会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名铁木真。古代蒙古族首领。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蒙古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各部间经济联系加强,蒙古族人民热切盼望和平统一。铁木真代表蒙古族人民利益,统一了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接着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限制和改  相似文献   

5.
李相楠 《考试周刊》2013,(24):21-22
13世纪初期,蒙古国建立并迅速向外扩张,在半个世纪内建立了横跨欧亚的世界帝国。蒙古扩张东征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入侵高丽。高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蒙古的入侵和干涉给高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蒙古衙门”是爱新国对蒙古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蒙古衙门”的设立时间当在天聪五年以后,在天聪六年至八年(1632—1634年)间。最初由阿什达尔汉任承政,塔布囊达雅齐、巴克什尼堪等人参与。蒙古衙门为笼络蒙古诸部,建立满蒙联盟,打击察哈尔林丹汗,进而统一漠南蒙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蒙元宫廷服饰制度在建立发展过程中,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小的效应。加强封建等级统治,维护统治秩序,刺激官手工业丝织等行业发展,促进蒙古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多元文化冲击中,蒙元统治者没有放弃蒙古传统服饰风俗,传承发展蒙古文化,进而成为维系蒙古腹地宗亲贵族的纽带,于社会稳定、文化传承产生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8.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9.
后金时期(1616-1635年),随着女真的逐渐强大,一部分蒙古人经由不同的途径为后金所获得。后金按照八旗的基本形式组织这部分蒙古人。与蒙古人投附的多少相适应,后金按八旗游牧蒙古、八旗蒙古、蒙古二旗、蒙古八旗等形式次第来组织他们。蒙古八旗的形成过程贯穿整个后金时期,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阶段,对八旗游牧蒙古概况,八旗蒙古形成时间,以及后金曾设立的喀尔喀、兀鲁特两个蒙古旗的组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戏曲史发展到元代,第一次大量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色彩鲜明,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它不仅有很高的舞台演出价值和训诫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审美趣味。由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审视到元代的社会风情、人文面貌、阶级关系、戏曲概况以及这些官吏形象对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等方面的意义,无疑今天仍有现实的鉴戒作用。综观元代戏曲,几乎是无官不成戏,无戏不见吏的。元人入主中原后,“蒙古统治者招纳和利用汉人世族,在中原地区逐渐建立了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合统治”。①在基层政权中,由官员和交员这两个层次的人物构成了元蒙统…  相似文献   

11.
清朝建立后,开始给各蒙旗划定界限,严禁属下蒙古人随意越旗流动。但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被称为"清代东蒙古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乾隆中叶以至清末,八旗蒙古人物长期为清廷守边治边。作为清廷倚重的边疆重臣,他们为清代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们勤于著书立说,总结治边经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遗产。八旗蒙古人物在清代边疆治理与开发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其边疆治理的一些积极思想主张,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清末放垦后,大量外盟旗蒙古农民和汉人涌入科尔沁右翼后旗,迫使该旗从事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更多的原住旗民招外来蒙、汉农民垦种,不仅改变了该旗蒙古人户数及民族结构。而且加快了该旗由牧转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清代康雍乾时期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经的刊印,无论对清史还是对蒙古族宗教史、文化史而言,都是一件大事。但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其刊印的具体地点、价格、印刷数量等,或众说纷纭,或无从踪迹,至今难以明了。  相似文献   

15.
满蒙联姻是清廷对蒙一系列政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从后金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清皇室联姻对象遍及蒙古各部。从清统治者角度来讲,满蒙联姻对于笼络蒙古上层王公台吉,稳固满蒙联盟,治理和维护清朝北部边疆的稳定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也对此给予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但是,满蒙联姻在推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事件,土默特和硕额驸谋害格格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笔者就以该事件作为中心,通过分析乾隆帝谕旨内容,浅析该事件发生的情形、审理过程及处理方法和结果、政治婚姻与感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等问题,探讨其对清朝满蒙联姻政策和北部边疆治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17.
新疆蒙古族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因其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形成了与农业民族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他们难免处在一种不利的生存竞争环境之中。文章从新疆蒙古族个体基本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入手,进而探讨社会转型中该民族成员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内容,在蒙古地区的创立和推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蒙古王公年班制度的发展变迁不仅与清王朝的盛衰兴亡相始终,而且也是清朝对蒙政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清朝对蒙政策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游牧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化的共生和蒙汉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化的融合和满蒙化的综合,使蒙古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从晚清时期开始,内蒙古地区的蒙古人便提出了改革藏传佛教的主张,到民国时期,无论是僧俗封建主,还是知识分子,对藏传佛教的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蒙古人通过对藏传佛教的限制与改革,改变了过去喇嘛只读藏文经卷,不识蒙文,不能阅读蒙文书籍的尴尬境地。同时,在黄教仍拥有一定影响的地区,通过政府的限制与改革等措施,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有效控制了喇嘛人数,加快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衰落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