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寻找与塑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于斗争方式、策略与实绩的反思,是贯穿于鲁迅思想与写作的一条主线。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现实观察的深入,鲁迅对战士与战斗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从他作品中的诗意形象背后可以看到,鲁迅在礼赞战斗精神的同时,也警惕于将战斗停留在姿态的层面,他重视斗争的策略与实绩,尤其强调“韧性的战斗”“壕堑战”等斗争方式,最终将斗争与生活融为一体,完成了从“精神界之战士”到“革命人”的蜕变。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3.
狂人,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正文中是五四时期具有先进思想水平的“精神界之战士”,反封建的民主斗士;而小序中又说病愈“赴某地候补矣。”有人提出:那么,狂人是病中觉醒反抗、病愈却妥协从政了!这一人物形象是否前后分裂,全文思想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4.
《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发展过程:从背叛旧式教育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而“弃医从文”,立志做“精神界之战士”。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变迁,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沉浮是鲁迅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外因,其内因则是怀疑态度、叛逆性格、忧患意识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5.
巴金晚年散文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界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言说,在思想和艺术上具体表现为:一.坚决,彻底否定与揭“主席地”和极左思潮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与思想根源,反复呼唤恢复和高扬“五四”人文精神;二,在解剖社会种种积弊的同时,无情地解剖自我的灵魂,立志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三,自觉继承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6.
探析郑樵诗歌强烈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创新求实和民胞物与精神。指出郑樵诗歌是郑樵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樵作为“精神界之战士”先驱,应当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一改造国民性,是“五四”文化革命的先驱者们提出的重要命题。在这一方面相继作出突出贡献的,是鲁迅和老舍。将二者的《阿Q正传》和《猫城记》联系起来,可以看到这一主题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鲁迅从献身祖国的巨大爱国热诚出发,在日本留学初期就开始思考。探索国民性改造问题,这成了他弃医从文,成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内在动因。他后来写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鲁迅在其个体生命的践履上体现出鲜明的尼采式精神气质,同时,他作为一个文学家,也向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形象来诠释和表达尼采式的文化观念,来塑造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战士”的人格.鲁迅对“狂人”在信仰上的执着性和专注性的性格刻画,点点滴滴都针对着中国国民信仰的缺失与弱点,不仅体现出了他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殷切期盼,而且也体现出了其对国民信仰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作家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把寂寞、苦闷和孤独的主体创造心态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伤逝》的人物塑造中。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深层的精神领域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性自身的悲哀,被作家以理性的视角和成功的心理描写推向社会,得到了文学欣赏者们的普遍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10.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以“立人”为中心,倾其毕生精力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邃而独到的探讨,其锋芒直逼人的灵魂。他在对“人”的探索和创作实践中,吸纳前人的美学思想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然后又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指导创作活动,使其作品特别是《阿Q正传》等,体现出复杂的美学蕴涵,凝聚着深邃广博的人学信息,让后人无法穷尽。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颂扬十娘但不该唾骂李甲,封建社会严格的门第观念,子以父纲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逼死十娘的根本因素,李甲和十娘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从李甲的“负心薄幸”更能让人体味出封建社会的罪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李甲对十娘自始至终怀有真爱;二、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着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江苏封建教育十分发达,道咸这际,由于科举制度的衰败,外敌入侵及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运动的接连打击,江苏封建教育逐渐式微,同治年间,江苏地方督抚虽然采取了一些恢复措施,甚至一度出现了所谓“中兴”的局面,但仍然无法改变其历史命运,江苏封建教育的衰败,是江苏教育近代启动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的贾府中数百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其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论述其反映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称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家族网正是一个封建国家的缩影,整个封建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父权统治的“大观园”。封建社会创造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复杂、分化最琐碎的称谓,来规定和强化复杂的亲缘关系,正是为了维护建于其上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5.
13世纪初,蒙古南下攻打金朝,迫使金朝迁都而失去对黄河以北的控制.蒙古以封高官,划分辖地的办法吸引汉族地主归降.归降的地主由于官职和领地可以世袭,所以称为"世侯".其中以占据真定的史氏家族为代表.汉人世侯在领地内推行的统治方式,既有比蒙古早期分封制先进的一面保持了汉族的封建生产关系;又有比宋金封建生产关系落后的一面,即带有驱口和依附农民的农牧主生产方式.汉族世侯在维持生产关系上具有两重性,他们在蒙古统治者向封建化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著作中的“君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君子”这个词是先秦诸子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词 ,它的本义是指君王的儿子 ,随着君王的儿子的封号不同 ,分别指王位的继承人、诸侯国国君、周王手下的卿大夫 ,又引申指诸侯手下的卿大夫、品德高尚的卿大夫、泛指统治者或官员、指贵族或贵族子弟、女子称丈夫或情人、特指品德高尚的卿大夫、儒家对思想品德和才能达到较高程度的知识分子的称呼等。  相似文献   

17.
二月河是一位深受传统化影响的作家,在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上,他向前倾斜。其“帝王系列”中,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他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化的认知。在对康雍乾130多年历史的认识上,二月河扬弃了“民族正统论”的历史观,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绘和刻画;而在封建官场人与人的表现上,作则以批判的态度,从封建传统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和险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间的勾心斗角行为的揭露,也表现出了作与传统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深深地烙上了封建官场文化的烙印,其中浓厚的封建官场文化现象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清官是士大夫们未做官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亦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民众的企盼.然而,强大的现实利益和官场中的倾轧、斗争,往往使初始的理想最终成为一个笑话,于是,清官便成了专制统治下的人们在黑暗中想象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奴婢杂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简中有关奴婢的简牍显示,资产不丰的“民户”和身份地位类同官府依附民的“师佐”往往拥有奴婢,说明吴国畜奴之风甚盛。官奴婢用于屯田,证明吴国的奴婢是从事生产的。更重要的是“户下奴”、“户下婢”之类名称,证实此时奴婢已载入户籍,其源头应在西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封建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带有儒家特色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本文从"十恶罪"这一典型的封建刑法制度出发,剖析儒家对封建法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