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1):53-54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庄子》中的两篇散文:《逍遥游》与《秋水》,对这两篇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进行阐述.同时总结出文中思想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意义.以此来展现这两篇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课文所选的两篇散文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见长的青年作家,散文也写得很美。《丑石》这篇作品富有情趣,别具一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秦牧是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知识性强,哲理性强,而深受读者的欢迎。《菱角》是秦牧的代表作品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这两篇散文时,要注意两位作家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的语文课本按单元编排,不论是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或小说单元,都有可供比较的因素存在。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选了《荷塘月色》、《绿》、《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四篇文章作为散文单元。四篇都是游记,都有写景,而各有特点和侧重。《荷塘月色》和《绿》,语言柔美细腻,富于诗意,读起来琅琅上口;后两篇景物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令人神往。这样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章总结出散文的特点,学习了散文的写法。除了单元课文与课文的比较外,还可以选用课外的文章补充比较。如讲授苏洵《六国论》时,可以与同题《六国论》比较。自古以来,很多人读史读到六国灭亡的经过时,莫不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作家。《绿》和《荷塘月色》是他写在二十年代的两篇为人传诵的名作。这两篇散文,写景细腻逼真,设色与情致俱佳,文采斐然,达到了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本文试图就这两篇散文探讨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情恳辞切,娓娓而谈,不尚浮华,不摆架子,这是朱自清散文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也是这两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的比较阅读,认为这两篇散文异中有同,都体现了郁达夫在20-30年代散文的特点,即意境的唯美、生活的雅趣和作为传统名士的悠闲,而这又与郁达夫丰厚的中外文学素养、典籍学识和独特的阅历经验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山泉》是言志散文,《珍珠鸟》是哲理散文。这两篇散文既不同题,也不同类,如何比较赏析?我想只要把握鉴赏散文的规律,还是有门路可走的。下面的赏析仅为同学们作比较阅读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共选了四篇散文,两篇讲读课文是:《风景谈》和《天山景物记》;两篇自读课文是:《故都的秋》和《时钟》。 对于散文,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知道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说所选取的一切材料都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但是可以这么说,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散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形”并不真的那么“散”,还是显得比较集中的,象脍炙人口的《井冈翠竹》、《白杨礼赞》,作者的视角自始至终很少离开所写事物本身,当然,这也是由于文章题目本身所决定的,这就好象时下流行的“跳跳球”,跳者再怎样用劲甩,但由于球上系了一根松紧绳,“跳跳球”总不离跳者的“脚”这一定点。而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散文才真正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这一特征。这四篇散文如果单从题目上来看,(“风景谈”、“天山景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朱自清的优秀散文《绿》《荷塘月色》的写景特点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文章着重分析了作者个人经历、道德修养及时代特色对景语的影响限制,具体赏析两篇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景物风格及表现出的作者的不同情感。  相似文献   

9.
读练提示本单元是本册记叙文的重点单元.五篇课文中两篇是抒情散文,三篇是叙事散文,写作上各有特色.读练的重点应放在《井冈翠竹》《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的特点及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的区别上.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个难点.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读练要以知识短文《谈谈散文》为统领,紧抠课文的字、词、句和表达方式等基础知识,通过比较阅读和分项练习,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教法建议教学本单元(包括知识短文)一般要用十一到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任务.但是若采用单元读练设计进行教学,则至多用八个课时就可达到目的.方  相似文献   

10.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作文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采取步步引导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一次我教完《秋色赋》等几篇散文,想以《春雨赋》为题,练写抒情性散文,但感到难度大些,怕学生不易完成.于是我采用先易后难的做法,先以《春雨》为题,只要求学生对春雨描绘形容,写出春雨的特点及作用就行.学生写起来比较顺手.请看下面一篇:  相似文献   

11.
一、目标设定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分为八个单元,诗歌、散文各四个单元,其中散文部分按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叙事、写人、抒情、议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两篇由老师讲读,两篇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12.
顾行伟 《新读写》2008,(4):58-58
散文是一种性情之作,故也是一种心境之作。所见所闻因心境各异,挥发的性情不同,笔下的文字也就各有其道。 《云间风度》和《遥望远去的历史》,两篇散文写作手法上具有相似的特点,即站在历史的某个空间上,通过时间的跨度,结合作者的感知,倾注感受。这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作者掌握得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13.
《听听那冷雨》是高一语文课本上一篇特殊的散文。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篇散文无论从写法,还是从立意上来看,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奇异之处。纵横捭阖的语句、古典诗词的意趣、横贯东西的立体空间、形散而神不散的联想,甚至还有部分晦涩难懂的意象,构成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这篇课文顺畅的解读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这篇散文的思想产生共鸣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散文诗,是散文的诗,是诗意盎然的散文。《野草》里的文章,都比较隐晦曲折,含义深远,不大容易索解;但这一篇《好的故事》,却是比较容易领会的一篇。它写作者的我,在一个昏沉的夜里,静坐看书,看得倦了,就闭目养神,在朦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在艺术表现上有不少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处。现就两文在感情基调、写景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一.写情抒情基调各异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两篇散文的共同点。两位名家都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抒发不满现实社会,向往超然物外的自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叙事散文”单元。五篇课文中除《听潮》是“抒情散文”外,其余四篇都是叙事散文。学习本单元后,学生要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这是该单元的教学要求。三篇讲读课文《背影》、《记一辆纺车》和《听潮》的学习重点分别是:叙事散文的特点,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组织材料,记事与抒情相结合;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事物,通过讴歌大海的壮美抒情。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议论的基础,情感的载体——对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准  相似文献   

17.
<正>《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是必修一中的两篇文言文,大多数教师教学这两文时,注重字词巩固和各自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很少将两者合起来一同教学的。一次兴之所至,笔者试着将两文作为同是贬谪期游记散文加以比较阅读,则有了意外的收获。柳宗元、苏轼名属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两人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幸地卷入党  相似文献   

18.
《庄子》内篇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了》内篇素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本探讨内篇七篇思想的内在统一与完整,阐明内篇七篇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整体。各篇重点不同。递相延伸,最终合成完整的思想。完整把握内篇的思想,可以比较其与外篇、杂篇的不同以及老与庄的不同,这是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主题及艺术两方面,比较了《给亡妇》与《怀念肖珊》之异同,认为这两篇悼亡散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两文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称悼亡散文的杰作,至今仍很有魅力,对散文创作仍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这篇叙事散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写法上,都有一定难度。这篇散文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鲁迅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经历,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藤野先生的事迹,赞美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学生对后一方面的思想内容容易理解,面对前者则往往容易忽略;在结构上,它时间跨度大,场景转移多,学生也不容易把握。根据这些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把学生不容易理解、把握的东西作为重点,讲授内容相对集中,以期使学生对课文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第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议论,议论不能解决的,教师再讲解。例如,在理解课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