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衣冠是人的外在修饰,衣冠整齐,干净得体,是我们应有的修养,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古代,衣冠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义之邦",而"礼义"的外在表现,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们又说"衣冠礼义""衣冠文物",等等。可见"衣冠"是和礼义紧密相关的。"衣冠"和"礼义"有什么联系呢?"衣冠"又为什么对于"礼义"如此重要?《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相似文献   

2.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3.
《古镜记》在思想内容上隐含着"正"与"邪"这样两个重要的封建政治伦理概念或范畴,是一篇以正克邪的故事。宝镜的形制、特性和传承表明它是人臣辅弼王者的道与器,功能是治天下和使天下治;宝镜在现实中发挥着正名、正祭、正言和正人伦的作用;宝镜代表的是以周公孔子提倡的以礼乐治天下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和措施。在朝移代易之际为再无缘实施以"礼""仁"等正统儒家思想治天下和使天下治的政治主张而痛惜,是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其思想价值一是表达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以王朝为宗主,与封建社会绝大多数文士官员迥然不同的独特而进步的政治理念;二是反映了作者对旧政权不留恋,对新政权也不期待,悲观绝望的情绪和思想;三是提出的"百姓有罪,天与之疾"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简老子乙以为道,守道为中心言道家之用,认为治人事天是道家的责任,这是春秋道家对社会有所施为的积极表现,老子乙从自我贬损,绝学而顺其自然,爱身自重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全面论述以“道”修身,最后提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主张,希望不仅个人实行清静这一原则,而且一家,一乡,一帮以至天下都实行这一原则,从而克服贪欲,使天下得到安定。  相似文献   

5.
汉服即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的特点“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却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关于人类社会中空间秩序的两大重要思想起源于中国:其一是“天下”思想,它将无所不包的世界看作一个没有边界的整体,遵循以共同的价值观和福祉为基础的治理理念。“天下”深刻影响了西周时期的思维观念。另一重要思想则是诞生于秦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和民族国家理念。这两种思想源流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天下”思想在以世界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路径之间不断变化。自秦朝以来,虽然民族国家的思想一直发挥着相对更强的作用,但是“天下”思想依然是构建世界体系的方法,对民族国家的理念产生着影响。在过去的20余年中,关于“天下”思想的讨论重新兴起。这一方面源于赵汀阳等学者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更需要从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理解各种关系。因此,“天下”思想对于填补当下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天下”思想不仅具有空间性,并且探讨了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如何最大化人类的共同福祉。本文梳理了古代和现代有关“天下”思想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下”思想对于阐释和发展全球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启发。本文在结论部分将其总结为八项原则。在“天下”思想影响下的全球高等教育中,这八项原...  相似文献   

7.
富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安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其中“足民可治……富安天下”是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政治家贾谊治世方案中一项重要思想主张,其主旨在于要求西汉最高统治者采取驱民归农,积蓄粮食,崇尚节用和轻赋少事等措施,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通过经济上的“富民”来达到政治上的“安民”,进而实现西汉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这一根本目的。“富安天下”这一思想主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明相,长期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无论“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还是南征北伐,都表现出了杰出的领导思想。现举数端论列如下: 一、正身养德,严于律己《吕氏春秋》中有“凡事之本”,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而天下治”的思想。出身于“明经”世家的诸葛亮是这一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学论思想是一种体系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它集中表现为:“学以致道”的学习目的论,“学以美质”的学习功用论,“强学而力行”的学习方法论等三个方面。这一学习理论的特点在于:既重视经世致用,强调学为天下,学为“安国保民”,又重视人格培养,强调学为修身进德。这一理论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人格上不断积极进取,也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敢于为民请命的优良传统,使中国知识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能超越一己私利,达到为天下而学的崇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家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人们要泰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挽而进之者,此《易》道之用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12.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相似文献   

13.
王韬最早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到底是由谁最早提出的?有人认为是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首先提出的。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不是孙中山,而是王韬。王韬(1828—1897),苏州甫里人,字歿园、紫诠,是我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体系发端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于八十年代,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首倡者,也是最早在历史上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的人。王韬在他所著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尖锐地批判了清政府卖国求荣和封建腐朽弊政,对于中国所处的强邻环视,虎视鹰瞵的岌岌可危局面,提出当今中国只有“返而自思,以力图振强”。怎样才能“振作”呢?他认为必须“变法自作”。这有“治内”与“治外”两条。“其治内者,在练兵法,达民情”。他提出“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下》叙述天下各家思想,实际上是对“道”的流衍进行追述的过程。全篇总的行文逻辑是:思想的承上同启下异。在承同启异的发展中,天下思想一家比一家更接近“道”的本貌。这是一个离“道”越来越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离“世”越来越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自"垂衣裳而治"开始,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后世不断改良以及丰富完善,遂形成了我们的汉服文化。男子篇衣裳(chang)类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  相似文献   

16.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安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他人们泰之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境而进之者,此《易》道之有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总结了“无为而治”,“案法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这种以“循道”为特征的政治思想及其“以反求成”的思维模式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略论王夫之对谭嗣同的深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是谭嗣同终生崇敬的先师。谭嗣同不仅受到王夫之“气一元论”、“器体道用”、“器变道亦变”等哲学思想和“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政治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继承、发展、创造“别开一种冲决罗网之学”,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2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政治家而言,《论语》或许是治国安民的一柄利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沦语》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道,大而化之,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