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赤 《宁夏教育》2002,(11):57-57
自卑是个体发展受到挫折而产生的看轻自己、自惭形秽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的精神压力。当自卑心理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间一长就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无疑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卑是个体发展受到挫折后而产生的看轻自己、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的精神反映。自卑心理达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长期自卑就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无疑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一、自卑的成因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从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些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当主体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如好胜心受到打击,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上进心受到…  相似文献   

3.
付广英 《辅导员》2010,(6):27-27
自卑是对自己失去自尊心的一种悲观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自卑的学生通常容易放大困难,处于孤僻、悲观状态,偶然又会以暴怒、忌妒、自卑过甚等情绪表现出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轻生。身为人师的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呢?笔者以为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卑是学生对自已的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的一种心理感受。要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教师除了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赏识与鼓励外,还要加强这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有了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有个重新的、正确的认识,就会消除自卑的心理,就会产生自信。  相似文献   

5.
自信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太阳,虽会不幸被磨难所侵蚀,被恐惧所削弱,但它完全可以重放光芒。自信源于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它是对自己形象、能力和个性等所持的一种准确而肯定的态度。自信和自卑是对立的,走出自卑,需要自信。学生的自信心需要老师的培养,学生才能养成高度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战胜自卑     
自卑心理是自我评价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性情绪。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卑心理,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积累少,易受挫折而产生自卑:老年人壮志未酬也会产生自卑:身体或容貌有缺陷的会自卑:学习不如人的也会自卑。中学生发展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自卑,是对自己的不恰当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人成长的任何阶段,都可能产生自卑。学生阶段,学生肩负着父母的重托,面临着未来社会的选择,是人一生中心理压力最大的阶段。此时,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自卑。在学校的班级日常事物中,班主任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帮助学生预防、克服、消除自卑感。  相似文献   

8.
自卑是对自己失去自尊心的一种悲观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自卑的学生通常容易放大困难,处于孤僻、悲观状态,偶然又会以暴怒、忌妒、自卑过甚等情绪表现出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轻生。身为人师的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呢?笔者以为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丁孝坪 《高中生》2008,(1):11-11
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会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从而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过度自卑的青少年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青少年,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因而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自卑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发展,这必须引起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学生的自卑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崔美丽 《中学文科》2007,(8):130-130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日益增多的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自卑心理是职业学校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对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我们应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健康自信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参加学生家长会,经常听老师讲:某某同学自卑感太强。自卑,是个人对自己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怎样才能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  相似文献   

12.
黄淑丹 《湖南教育》2002,(14):21-21
目前,中学生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情况,轻则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引发学生失足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厌学逃学,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意识偏离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和在这种情绪支配下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离或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在学习中缺乏信心,进而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产生畏学、厌学的心理。但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徘徊在自卑与自尊的边缘,最后他们选择逃…  相似文献   

13.
【活动设计】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的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好工作,搞不好学习,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势,给工作与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我国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人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有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大的攻击性,而另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胆小自卑的个性。本次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不倒翁”的观察,获得启示,培养他们的自信品质。  相似文献   

14.
“愉快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新课堂应是师生和文本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让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只有在宽松、平等的气氛里,学生才没有畏惧心理,没有自卑,思维会更加活跃,自信心会增长,学习兴趣也会更浓。  相似文献   

15.
走出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因为身材、相貌、生理上的不如己意或受性格、学习成绩、待人接物、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班主任,利用自己在班级中特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自卑?自卑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总以为自己不能或不会。自卑感一旦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就会影响到学习、人际关系和个性发展。导致孩子自卑的原因很多,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首先必须找到引发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然后对症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的思维往往过多地依赖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注意心理效应。 一、培养学习兴趣,引起思维动机。 教学实践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不满意的成绩,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难,不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淡薄,减退学习兴趣,还会铸成一种自卑、恐惧心理,造成畏缩不前的个性而影响学生智  相似文献   

18.
怨恨是一种隐忍性情感,软弱无力是学生怨恨滋生的心理根源。而自卑的学生既会在自我贬低中彰显出自己的无力性,也会在对外在伤害的敏感体验中呈现出内心的脆弱性。这种由自卑心理导致的无力与脆弱就是软弱无力的深层表现形式。自卑学生的软弱无力性使得其在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既缺乏做出直接反应的勇气,也缺乏一种奋争的自信,往往会导致对不平情绪的隐忍,从而沉淀为怨恨。  相似文献   

19.
孙敏 《成才之路》2014,(34):32-32
正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学生自信心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一个学生只有鼓起自信的风帆,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航船承受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绕过一个又一个暗礁,驶向胜利的彼岸。帮助后进学生树立自信心,可采用下面的方法。一、鼓励从自卑中超越自我自卑,是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一个人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不到  相似文献   

20.
因为自己的体貌或长相不如别人.或存在某些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称为体貌自卑。体貌自卑在中学生中极为常见。体貌自卑的危害是很大的,有了这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沟通的话。往往会导致忧郁痛苦、自暴自弃、灰心绝望等情绪的产生.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导致心理偏差而走上绝路。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提高警惕。随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必要的帮助,以使他们尽快走出自卑的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