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杨丽 《兰台世界》2013,(12):12-13
开封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东南近淮河,地势较低而平坦,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南北分流,可开凿南北向运河,沟通各河流之间的联系.其发展演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运河成为开封的城市特点,运河的兴衰影响着开封战略地位的升降.  相似文献   

2.
开封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东南近淮河,地势较低而平坦,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南北分流,可开凿南北向运河,沟通各河流之间的联系。其发展演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运河成为开封的城市特点,运河的兴衰影响着开封战略地位的升降。  相似文献   

3.
运河经济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诞生之源和成长的摇篮,那么,始发于春秋,形成于隋朝,畅通于明朝的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根主动脉。有意思的是,大运河的畅通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相互衔接。那么,大运河在这种经济的发展中,乃至对当时由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文化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运河经济的形成 运河最早的两段是邗沟和鸿沟。邗沟,连接长江与淮河。春秋时期,吴国战败越、楚之后,为进一步挥师北上,讨伐齐、晋,称霸中原,由吴王夫差于鲁哀公九年(前486年)下令开凿。鸿沟,引黄河水入圃四泽终入颍水,于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凿,目的在于为渠溉田。南北大运河总体的开凿则是隋炀帝干的事。他先后下令开凿了通济渠(沟通淮河与黄河)、山阳渎(以邗沟为基础),开凿了自京口(今江苏丹徒)至余杭郡(今杭州)的江南运河和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市西南)的永济渠。于是,一条以洛阳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扬州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京杭大运河河运状况对扬州经济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破坏、水源不足、黄河侵扰,京杭大运河河运逐渐停滞.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扬州丧失了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漕运被迫停止,盐务走向衰落,商业经济一蹶不振,又跟不上时代发展,扬州地位自此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5.
成竹在胸:点住新闻“穴位竹抓住新闻节点 大运河申遗是作为国家战略而启动的,但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亦可在申遗的国家战略中把握时机,写出独特的新闻.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5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当年这一话题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在苏州、杭州、扬州等18个城市成为热点. 当时,我正在做一组有关水上旅游的报道,选读了一些运河的研究文献.我发现,“京杭大运河申遗”视野还不够开阔,“京杭运河”只是中国运河的一部分,通往洛阳的运河和通往东海的浙东运河,都是其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客栈、旅馆、饭店——旧上海旅馆业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客、行商等出门在外的投宿安顿之处,旧时普通称为逆旅、旅馆、旅店、旅舍等。但中国地域广大,因各地方言、习惯等的不同,因此这方面名称的具体应用并不一致,如在进入近代前后,直隶、山东称之为“店”,广东称为“寓”,金陵、吴门称其为“行台”,而上海一带却普遍叫它为“客栈”。 上海自近代对外开埠后,地当内河和外洋的交通枢纽,各地人口滚滚而来。尤其是因内外贸易兴隆之故,中外商旅源源而至。为能接待四方来客,这旅馆业便如雨后春  相似文献   

7.
上海开埠以来,黄浦江下游没有修建过一座桥梁。浦东、浦西的来往交通十分不便,信息交流自然也就不那么畅通了。因此,拥有大量企业的浦东地区,长期以来却被人们视作为“阿乡地方”而受到冷落。甚至连一些新闻记者除了要完成上级布置的重点报道项目采访以外,一般都不大注意去浦东发掘新闻。这对浦东的企业和居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上海浦东新闻沙龙”就是为促进浦东与浦西的信息畅通和交流而成立的,它经过民政、公安部门的登记注册,其成员均以单位形式加入。目前,已由初创时期的25  相似文献   

8.
陈煦元(1821-1889),原名熊,字竹坪,因为一生行善,时人称之为“陈善士”。陈家世代居住于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是当地望族。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陈煦元正是这一时期只身赴沪,迅速发家,成为当时享誉沪上的浙商巨贾。  相似文献   

9.
古代江苏因盐业生产和盐产品运销的需要,其河道的开凿多与盐相关联,承载着厚重的盐文化历史.江苏境内的古盐运河大致由运盐河、串场河、场河和灶河等四级河道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0.
陈煦元(1821-1889),原名熊,字竹坪,因为一生行善,时人称之为"陈善士".陈家世代居住于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是当地望族.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陈煦元正是这一时期只身赴沪,迅速发家,成为当时享誉沪上的浙商巨贾.  相似文献   

11.
郭环  伊人 《山东档案》2011,(1):59-60
台儿庄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京航大运河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航道。它的开掘与畅通,孕育了沿运地区数百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也承载了台儿庄这座古城璀璨而古老的文明。台儿庄运河的开掘,缘于明万历年间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造成南北交通中断,不得不"开泇行运"。据有关史料记载:万历年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运河因大雨决口,"灌徐沛,溃漕堤200余里"。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定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的运输动脉,漕运的畅通与否事关国家安危。然而明代治黄、治运纠缠在一起,如何处理运河与黄河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明代治运最大的问题。明代一方面遏黄保  相似文献   

13.
南旺分水龙王庙,坐落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南旺居古大野泽之滨,历史悠久。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因地势隆起,被称为“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  相似文献   

14.
“上海”从开埠起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地域概念,上海地理成为了解读上海文化密码的关键,也成为上海城市进化中永不褪去的底色  相似文献   

15.
清季中外商约谈判期间,英、美、日三国向中方提出“北京开埠”之诉求。以吕海寰、盛宣怀为首的中方代表在很长时间内都给出不容回寰的否定答复。为了守住谈判底线,中方与外方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利益置换——“裁厘加税”、东北开埠与护馆兵、护路兵撤退相继成为谈判筹码。经过艰难的交锋,北京开埠谈判走向终点——英、美决定放弃;中日就此达成折中协议,后也不了了之。谈判还引发了民间社会的“关怀之音”,既有支持清政府的“拒开”声音,也有反对清政府的“求开”声音。谈判场域内外不同声音牵出的有关王朝未来的思考,都是对中西、新旧漩涡中清季社会不确定性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6.
作为展现不同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情的地方博物馆,在十几年间的时代发展浪潮下,面临着急迫的改陈任务。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其改陈策略除了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外,突出主题性二元叙事架构以及深化民众生活的阐释成为改陈的重点。本文以湖州博物馆2016年新改陈的“吴兴赋”基本陈列为例,通过改陈前后的深入对比,强调地方博物馆通过从“主题-历史二元叙事结构”出发来完善地方社会职责、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承担起体现地方居民的意志并加强地方认同感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苏北灌溉总渠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全流域性淮河治理重点工程.从那时起,彻底改变了数百年来黄河、淮河并患苏北的局面,从根本上实现了变“水灾”为“水利”.回顾这一历史,对于科学规划苏北水利,推动苏北及其沿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光六年(1826),因运河河道阻塞,江南漕粮试行海运.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全宗中选辑的这组史料,基本反映了道光年间海运漕粮的具体情形,可供研究清代漕运史参考,现予刊布.因文件较多,拟分上下两次发完.  相似文献   

19.
南旺分水龙王庙,坐落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人运处.南旺居古大野泽之滨,历史悠久.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因地势隆起,被称为“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遏汶,驯服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科学地解决了京杭大运河航运史上的难题,使明清六百余年航运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20.
上海开埠前,在老城厢及黄浦江码头一带仅有少量的小商店、小摊贩和集市贸易。1843年开埠后,外商即在租界内开设洋行,并出现为洋行推销洋货、采办内地土特产出口的买办。这些洋行,成为上海近代商业的起点。此后,又有广东、江浙等地大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