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探讨,意在寻求完善传统武术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在梳理传统武术保护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方法,指出高校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然而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重大困难。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针对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思考,以期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抢救与保护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和我国政府颁布了系列文书和政策,这些为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一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在某种外部因素的促使下进行的,没有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因此,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保护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以及以农村和学校为传承源是当前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且品质较高。随着国家、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开发。结合当前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深入剖析了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尤为重要。邢台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开发优势,应该使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地结合,从而使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门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河南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参与性、功能性,但一部分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紧迫性,正确认识与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间艺术的民间认识;发挥民间力量,创新体制,多渠道多措施开发、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后申遗时期的到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请"转向"重保护"。地方政府要还文化于民间,做好顶层设计,发挥组织服务职能;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民俗活动,吸收现代元素,创造性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层社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在地化保护,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空间感,地方高校发挥自身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从立法与执法、权利人知识产权意识与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三个方面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在此背景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最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发,至今仍是众多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且总结出了各种开发类型。文章立足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归类出适合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类型,并基于这一新视角探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动漫人才培养的渠道,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灌输到青少年当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养分则可拓宽动漫行业的创作领域。两者的结合将实现非遗与动漫双向共赢。  相似文献   

1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化普查、抢救濒危、重点保护、机制建设4个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政策和实施方案推动之下,研究成果体现出研究定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研究技术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文献整理向田野实证,研究思维从国家逻辑向历史逻辑,研究视角从项目中心向生态中心,研究内容从外造秩序向内生秩序等转变。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文化生态建构和发展理念重塑。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在“非遗”保护视域下,以安徽皖南体育类“非遗”保护实践为案例,探讨其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再生产经验,总结出以“文化再生产”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整合保护模式。研究认为,在内部“微观(非遗本身)-宏观(文化空间)”与外部“政府一社会”两大维度构成“非遗”整合保护模式的四大象限中,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保护实践,既要在静态类型中分类实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区治理、日常生活的四种导向,又要在动态类型中实施四大象限的相互嵌入工作,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策略,做到保护形式与保护内容、文化保护与社会建设、政府主导与社会主体的统一,才能做好“非遗”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5.
摘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在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设计法,对正式录入我国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所在行政区项目数量分布现状,项目类别、申报途径等申报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从PC端网站及移动端的项目类型、功能、展现方式、互动以及更新频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创建;最后,以“群体智慧”“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出发点,对数据库的后期管理从管理模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进行了构思,旨在为我国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展示提供一个健康持久的线上平台。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受自身传承方式的影响、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针对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保护传承策略: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其非物质性,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护好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地方馆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范畴,加强法律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17.
武术挖掘整理运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挖整运动注重静态保护,忽视了武术活态文化的特征,忽略了传承人的作用,提示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体育非遗是人类关于身体运动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其时代主题。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全国范围内聚集性活动被叫停,致使大量以参与人数众多为特点的体育非遗正常运行被中断。然而,疫情同时也为体育非遗创造了一定发展机遇。数字技术普及,大众健身意识觉醒,使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应紧握时机,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创新发展之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疫情背景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疫情时代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推进路向。疫情背景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面临需求提升、尚未模式化、效率有待加强、传承主体面临数字转型等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可通过丰富数字产品、构建系统化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率、培植传承主体数字思维等形式展开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