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安霞 《文化遗产》2010,(4):124-136
山西省洪洞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繁多。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尧王访贤、虞舜躬耕历山、尧嫁二女于舜的传说,并且,在此传说的基础上洪洞县的羊獬、历山两地形成了延续千年的"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习俗。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力图对"三月三"走亲活动的全貌进行整体描述,并尝试对其仪式要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是一个大型游神性庙会活动,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受到民俗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缺少文献方面的支持。本文在广泛搜集以地方志为主的乡邦文献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所得的散落民间的碑文以及耆老口传,为该活动勾勒出尽可能详细的历史细节,并由此蠡测该活动在乡邦文献中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3.
文旅节目叙事空间经历了从事件场所向地域文化媒介的转向,将生动可及的“地方感”视角融入中国故事的传播。本文从《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的“非遗”视角和叙事策略展开探讨,认为节目以城市为单元,彰显“非遗”的地缘特质;以体验为轴线,记录人物的成长轨迹;以情感为联系,重建文化的具象语境;以生活为诗意,弘扬时代的文化新篇。  相似文献   

4.
<正>我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地方,都会念及生活在海边父老乡亲的亲情,更忘不了家乡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万盏渔灯红透半边海”盛大渔灯节的民俗乡韵;无论身居何地,除非万不得已,最渴望的就是归心似箭地想法赶回老家,和亲戚们一起过个热热闹闹的渔灯节。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性知识有内在联系。不断发展的媒介正在重构非遗与地方的关系,导致了非遗在跨时空传承、传播中与地方性知识保护之间的矛盾。商品、旅游和视频等媒介,推动非遗与地方的关系由本土化、在地化向全球化、现代性转变。非遗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时空的叠写、延异、错置与延展等典型矛盾。然而,非遗的传承、传播及其与地方关系的重构,不仅体现了非遗的地方性在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发展,更蕴含了非遗传播与地方融合的机遇和挑战,需以融合发展的动态视角把握非遗与地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芳  周鼎 《传媒》2023,(22):69-70+72
随着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成为广大用户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的首选渠道。从个体创作到MCN运营,“非遗”类短视频正加速步入众创时代。本文通过阐释“非遗”类短视频的传播和价值,针对当前“非遗”类短视频的传播困境,提出其在文化和商业维度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艳  王旺山 《今传媒》2015,(4):110-111
合阳东雷上锣鼓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来,一直靠村民手口相传,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河古韵——上锣鼓》第一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这一民间民俗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性挖掘和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摄影入手,对这一文本进行了学理和艺术的双元研究.试图给其他的“非遗”项目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的蓝本.  相似文献   

8.
李牧 《文化遗产》2023,(1):109-119
“地方性”是北美民俗学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概念,贯穿了其历史全过程。“历史-地理”学派、区域民俗、城市民俗,以及跨境/跨文化的民俗传播和虚拟社区中的民间话语呈现等,便是“地方性”问题的具体表征。通过对北美民俗学界有关“地方性”问题的知识学梳理,将启迪中国民俗学界进一步认识当代语境下“全球性”和“地方性”之间的张力,并以此理解“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遗保护相关政策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陈红 《新闻传播》2022,(16):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实现文化表达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之一,采用数字化手段在“非遗”传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通过对黄陂区大余湾明清古村落“非遗”文化关注者的865份调查问卷,发现民众对“非遗”传播及保护意愿较高,但实际效果疲软。可通过主体创新、渠道创新、平台创新的模式,立足黄陂区大余湾地方文化特色,吸纳多元主体参与“非遗”文化传播,构建“非遗”文创产品产业体系,打造立体化“非遗+”传播矩阵,实现最优保护和最佳传播。  相似文献   

10.
致力于“精英文化”传播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因一直未能找到与普通大众的契合点而遭到冷遇。在多种文化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者们与时俱进,他们走出象牙塔.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以“高雅品位,大众口味”的学术风格打破了持续已久的坚冰.顺利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融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文化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1.
郑骋 《东南传播》2021,(6):87-90
文章通过集体记忆理论,阐释了传统节庆与依托节庆开展的烟花火龙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春节是文化记忆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的重要栽体.以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民俗为例,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开展烟花火龙民俗活动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推动节庆和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从烧龙——村落塑造的集体记忆;春节——烧龙活态传承的载体;非遗——节庆保育和文化的传承;节庆——赋予非遗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节庆优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以此为其他在节庆举行的非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平台媒介快速崛起的当下,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媒介对社会各场域形成他律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再度媒介化。本文以刘三姐山歌的平台生产与传播为个案,对“非遗”的媒介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非遗”在平台媒介中被更频繁地表征,并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的参与。然而,在流量逻辑的支配影响下,“非遗”失去了文化繁殖力,原本意蕴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独特性也被消解,并进一步沦为被观看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州"轧神仙"民俗活动及相关民间故事传说为例,探讨民俗活动与民间故事的双向互动关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被人们附会上一定的传奇色彩或宗教意味后,衍生出具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神异内核充分发酵导致相关民俗活动的出现。民俗活动具有强大的惯性,在原本的故事传说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被淡忘之后,民俗活动仍然蓬勃发展。民俗内容与时代结合,又会催生出新一批带有时代性的"新民间故事",被新的大众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4.
何屹 《档案时空》2012,(4):25-27
在非遗和社会记忆工程的推动下,各地为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优秀健康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及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系列的民俗文化资料,其中有的已经申遗成功或正在申遗,这些珍贵的民俗档案资料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物态文化,是了解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地方综合档案馆一直在采取多种形式把散存在社会上的民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珍贵档案资料征集进馆,形成特色档案。但由于各  相似文献   

15.
徐俐敏 《新闻战线》2022,(24):98-100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闽北日报作为地方党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文旅周刊开辟“文化”“非遗大观”等专版,立足本土求“珍”,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紧跟时代求“鲜”,多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扩大传播求“活”,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改变对非遗保护制度提出了时代要求,非遗在个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交叉发展是现代社会非遗的全新样态,合理的制度构建是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前提。基于非遗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特征,开明利己主义指导下的非遗财产权保护符合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双重要求。以利益平衡为前提,在非遗类型化的条件下对适配市场化发展的非遗进行财产权保护,在为其提供经济秩序保障的同时还能激发其内生性发展动力,以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是在一定文化空间里,世代相传的、无形而流变的,并且在当代尚具活态基因的文化现象.因为“非遗”的非物质性、活态流变性等特点,使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存在很大困难,寻找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方法,便成为“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由于档案式保护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故本文试图从档案学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非遗”实行档案式保护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为“非遗”的科学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11月2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首发仪式在南昌举行。《八大山人》浩浩八十余万字,分别以“珍藏限量”、“精装”和“软精装”三种版本向海内外出版发行。为写好这部小说,著名作家孙海浪从1999年起就开始着手收集素材,想方设法查找、追寻与八大山人相关的县志、府志、明清时代的人物传记、轶事、传说、书画评论以及南昌风土民清、民俗民风、戏剧音乐等史料。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镌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些看似“老旧”的非遗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焕发出新的美感。一方面非遗本身有广阔的审美空间,另一方面,新的媒介技术和媒介平台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机制,围绕非遗的新内容得以广为传播,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它们的新美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14,(18):77-77
他们被称作“精英”,深知卓尔不群是来自内在品味;他们拥有富足物质,坚信生命积淀的心灵财富更重要;他们身处纷繁世界,渴望有个随时能安静独处的个人空间。Passat帕萨特聆听车主内心诉求,以前瞻科技智慧与德系尊贵品质,为每一位精英车主打造了探寻自我的”思享”空间,从踏入车内的第一步起,便开始了一段放飞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