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文言文,愚公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理解、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倒转来想     
晚秋 《初中生必读》2008,(Z1):17-17
学了古文《愚公移山》后,同学们都写了一篇"读后感"。有一人别出心裁这样写道:"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与其让子子孙孙无穷尽地搬山,倒不如把家搬走更容易办到。"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精神有实际意义吗传子《列子·场问》中“愚公移山”是一篇股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愚公作为具有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实干精神的典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愚公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永往直前.发奋图强。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愚公移山实际...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河南省济源市融合体现愚公移山精神起源、发展、实践的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计,建构了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对增加中小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刻理解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故事,被收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对于这篇寓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28篇教学设计及2篇课堂实录显示,当前《愚公移山》教学存在忽视文体属性、教学过程模式化的问题。文章基于文体视野,对《愚公移山》进行解读,并为《愚公移山》"教什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便是其中突出的一篇。这篇寓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心雄胆壮,勇于斗争勇于实干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变革现实改造环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九四五年六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引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并且把它作为  相似文献   

7.
陈婷 《现代语文》2014,(8):27-30
《愚公移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经典文言文,自1935年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至建国后,长年入选初中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尽管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内容存在诸多争议,但文章背后经久不衰的价值奠定了其长期立足于教材编制的地位。本文就教学一线教师及教学专家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愚公移山》的教学,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提供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学校管理与教研尹建芳《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相似文献   

9.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是从《列子》的《汤问篇》节选的,现编入九年义务教材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篇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注意从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解决疑点三方面入手,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的故事定型于《列子·汤问》,而后历代传承。2008年,阳城愚公移山传说被列为山西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故事传说起源地却历来说法不一,颇有争议。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故事与阳城民俗对比研究,揭示阳城特有的地域民俗思想与愚公移山故事精神内涵相似,也是愚公移山故事传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也是几易初中语文教材后的保留篇。然而,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愚公移山”,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属愚人之举。  相似文献   

12.
晏红 《家庭教育》2005,(4A):38-39
很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他们接触的新知识太多了,有时跟他们对话,竟然有些力不从心。学校里正在教《愚公移山》这篇古,女儿把课背得很熟。一天,妈妈给女儿布置了几道数学课外练习题,有几道题女儿做不出来,想放弃,妈妈说:“《愚公移山》并不是背背就完事了,你得学习愚公不怕吃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自治区民进组织我区一些中小学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我有机会听了一些课。其中南京市七中陶和平老师上的一堂讨论式语文课,别开生面,很有特色,给人留的印象特别深刻。 陶老师讲的是初二古文《愚公移山》一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准备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师问:这篇古文选自什么古籍?(生:选自《列子·汤问篇》。) 师初中以来,我们还学过另一篇《列子·汤问》的文章是什么? (生:《两小儿辩日》。) 师现在我们一块学习古文《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正>《愚公移山》出自战国时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其学本源于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是老、庄之外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列子》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的形象本质上是道家文化的产物,道家思想构成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底色。"(1)愚公移山精神蕴含博大的道家思想,大智若愚、以愚为本的智慧境界,至诚至性、天地畅达的自  相似文献   

17.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讲的是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人,因太行、王屋二山使自己出入不便,而下决心要移走这两座大山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正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弄懂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济源,是个曾经产生过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的地方。一个伟人的一篇名著为古老的神话传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近年来,济源市又以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吸引了省内外众多的参观考察者。1994年,济源市通过省政府“扫盲”验收。1995年7月...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不能满足于掌握比学生更多的知识,还要有一种探寻的精神,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师与学生的真实互动,正是将这一精神传给他们的绝佳时机。本文借教师对《木兰诗》与《愚公移山》两篇古诗文的探究,告诉学生如何读书学习,将“追问”的兰桨交到学子的手中,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