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北宋时期 ,宋、辽、西夏三政权长期并立。西夏的国土、人口、耕地 ,远不及北宋与辽朝 ,但西夏政权却长期存在 ,并与北宋、辽朝相抗衡。其主要原因 ,在于当时北宋与辽朝南北对峙 ,西夏成为维系宋辽间平衡的砝码 ,也因此形成了并非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局面。这种三国鼎立局面 ,又成为影响宋夏和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公元1041年(宋庆历元年)二月,西夏与宋发生了好水川之战。西夏国主元昊以诱敌深入,据险设伏之计,在好水川口大败宋军。宋大将任福以下数十名战将阵亡,士兵仅战死者达一万零三百人,受伤、溃散者更多。消息传来,“关右震动,军须日广,三司告不足,仁宗为之旰食,宋庠请修潼关以备冲突。”寥寥数语,足见其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3.
西夏联辽朝和吐蕃以抗宋,是西夏与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西夏联辽抗宋,以往学界对其过程已有所论述。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从辽朝在当时东北亚所处的“国际”地位,重新审视西夏与辽宋间的政治格局;二、西夏“抗衡辽金宋三国,缅乡无常”,不仅仅是因为“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西夏自身政治地位力的消长,及其与辽宋间的利害关系。西夏经略吐蕃以抗宋,从经略对象而言,继迁至元昊前期以经略凉州吐蕃为主,谅祚以后则以经略Je厮罗及其子孙为主,从经略表式而言,谅祚以前以武力阻绝吐蕃与宋的联系为主,其后则以与其结盟共同抗击宋为主。  相似文献   

4.
阿里骨(又名鄂特凌古)是继角厮啰、董毡之后的一位有贡献的青海历史人物。在宋与西夏政权对峙的情势下,存在於青海东北部的阿里骨政权,联合北宋,打击西夏,对宋代西北地区免受西夏破坏、发展生产、安定环境、融合民族,都有着一定的历史作用。关于阿里骨的事迹,《宋史·吐蕃阿里骨传》抄撮马端临《文献通考》,极其简略,且语焉不详;在近见的有关青海地方专著中,对阿里骨也没有专门而详细的叙述。因此,钩稽群籍,对阿里骨  相似文献   

5.
宋、辽、西夏、金时期,汉族建立的中原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并立,各政权之间以正统相标榜:宋承周统,金承宋统,辽承晋统,西夏承唐统,并为其正统论寻找德运依据。相比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宋朝在构建正统地位时有着文化和地域上的天然优势,宋朝立国之初便有德运之争和正统意识,而辽、西夏、金则是随着文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进而利用德运等多种手段塑造自身正统地位。宋、金将德运作为一种显性和必要的手段来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火德和土德分别是宋、金官方论证后的法定德运;辽、西夏更多的只是将德运作为一种塑造自身正统地位的参考依据,其德运并未上升到法定德运的地位。辽、西夏、金利用德运来构建自身正统地位一举背后反映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有力影响及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认同观念。  相似文献   

6.
宋夏对峙时期,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是北宋在宁夏军事防御前沿地带设置的一级军政合一的高级军事指挥机构。战争并没有将双方的各种交流彻底隔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仍有过充分地交流,有不少遗物传世。固原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就有一些较为珍贵的西夏文物,主要包括西夏铜牌、各类印鉴、西夏瓷扁壶等,它们是宋夏对峙时期留在镇戎军境内的文化遗存,体现了西夏历史时期各类文化的形成背景与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7.
初中《中国历史》(修订本)第二册中的《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叙述了北宋初年的两次对辽用兵、澶渊之战、澶渊之盟以及澶渊之盟后辽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这部分教材与试用本相比,变动较大.试用本关于辽宋关系部分的标题是一个,即《辽的建立和辽宋关系》.修订本则把这部分变成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是《契丹的兴起》,第二个是《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在第二个标题下面,新增加了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的内容.下面按课文顺序对教材作些分析并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王仁俊的辑佚之作《西夏文缀》卷,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汉文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共辑录汉文西夏公文21篇。罗福颐辑《夏文存》其《外编》各1卷,专门纠正《西夏文缀》辑录之失。宋朝赐与西夏的诏令公文,集中地反映在宋人辑录的《宋大诏令集》中。王氏、罗氏及宋人之作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汉文西夏公文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9.
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有关"辽、夏、金的建立与宋辽、宋夏、宋金的和战"规定如下:(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以上子目与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五章第四节、第五节的子目完全一致。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史上复杂的内容之  相似文献   

10.
九世纪以来,雄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日益强盛起来,继之以党项族为主建立“大夏”。它先同北宋和辽,后同南宋与金形成对峙鼎立的局势。西夏境土全处于宋、辽之间,但党项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历来落后,一直被北宋封建统治者卑视为“小蕃”,备受歧视、奴役,致使宋、夏民族矛盾日渐尖锐、复杂,时相攻战,故而引起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政争。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创编时期,主要包括三种文献类型。第一种是专书文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门记述西夏事的文献,如《西夏须知》、《夏国枢要》等,另一种是以记述宋夏关系为主的文献,如《西行录》、《永乐客话》等。第二种是专题文献,以西夏专题的形式出现在宋人编著的一些历史文献中,这些专题专记宋夏之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如《宋大诏令集·政事门·四裔》部分有《西夏》专题,专录宋降于夏的各种诏令,《东都事略·西夏传》部分,专讲西夏历史沿革。第三种是散见文献,多见于宋人编修的史籍和笔记中,如《长编》中有非常丰富的西夏史料,《东轩笔录》、《儒林公议》中也杂有不少西夏史料。还有一批西夏文献以单篇文章的形式散见于宋人文集中,多为宋夏用兵之际,宋朝臣上奏的各种与西夏有关的奏议,或者是宋臣奉皇帝之命撰写的晓谕西夏的文章。宋人文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宋夏战事的诗歌,这批诗歌也可以作为研究宋夏关系的重要材料来利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自疆土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金史·食货志》五载:“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榷场贸易出现于公元十世纪末,结束于十三世纪后期,历经近三百年,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在边地州军设置榷场,由榷场上的政府官员严格管理、评定货色等级、兜揽承交、征收商税等条件下进行的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13.
西夏,从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迄至1227年亡于蒙古,历时347年(881—1227)。较之同时代的辽(916—1125)、金(1115—1234),宋(960—1279)诸朝,可谓长治久安了。清朝学者赵逢源便云“河西李氏自思恭授(?)于中和,仁福析珪于乾化,传至元昊,跋扈鸱张,僭称尊号,凡十世而降于蒙古,自古偏偶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西夏之所以能够立国长久,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其中西夏统治阶级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大量擢用汉族士大夫(即知识分子)从而扩大了西夏统治阶级的基础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斧正。  相似文献   

14.
北宋西北区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尤其宋与辽夏鼎立对峙的军政边防格局,使得宋政府关于调整汉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非常之多.  相似文献   

15.
正《西夏文物·内蒙古编》(全四册)书号:ISBN978-7-5528-0282-5出版时间:2014年12月定价:3600.00元《西夏文物·甘肃编》(全六册)书号:ISBN 978-7-5528-0291-7出版时间:2014年12月定价:5400.00元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大型文献丛书《西夏文物》之《甘肃编》和《内蒙古编》目前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联合推出。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之重大子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  相似文献   

16.
正《西夏文物·内蒙古编》(全四册)书号:ISBN978-7-5528-0282-5出版时间:2014年12月定价:3600.00元《西夏文物·甘肃编》(全六册)书号:ISBN 978-7-5528-0291-7出版时间:2014年12月定价:5400.00元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大型文献丛书《西夏文物》之《甘肃编》和《内蒙古编》目前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联合推出。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之重大子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  相似文献   

17.
蔡长春 《新高考》2006,(11):30-32
【考点指津】1.正确认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两宋时期的特殊形势,使民族关系呈现如下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西夏、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②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三次议和并以岁币等屈辱方式换取和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  相似文献   

18.
西夏是我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对北宋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统治集团和一般文人对西夏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看法:1.视西夏为蕃臣属国,对它的乍叛乍服感到激愤;2.正视西夏的军事力量和国防压力,试图改变自身的弱点,克敌制胜;3.视西夏为弱小的“夷狄”,在文化、外交上歧视之。基于这三种看法,北宋朝野产生两种对西夏的态度:一是作为宗主大国、礼仪之邦不应与弱小叛臣或夷狄争一时之长短;二是西夏竟敢以蕞尔小国屡屡羞辱大宋,造成严重边患,故要求惩治的呼声很高,神宗朝以后愈益成为朝议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正《西夏文物·内蒙古编》(全四册)书号:ISBN978-7-5528-0282-5出版时间:2014年12月定价:3600.00元《西夏文物·甘肃编》(全六册)书号:ISBN 978-7-5528-0291-7出版时间:2014年12月定价:5400.00元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大型文献丛书《西夏文物》之《甘肃编》和《内蒙古编》目前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联合推出。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之重大子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联合相关省区文博部门共同编纂,  相似文献   

20.
自宋迄清,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汉文西夏史料,传世史料如宋人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人吴广成撰《西夏书事》等成为研究西夏学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而亡佚的《西夏须知》、《羌尔雅》等也能为研究西夏文献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为刘温润等9位宋朝人,祁承、李维桢等2位明朝人,洪亮吉、罗福颐等8位清朝及近代人物立传,目的就是想通过为重要汉文西夏史料著者立传的方式,令世人不要忘记这批史家对西夏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从汉文西夏文献这一视角,展示古代至近代西夏史料整理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