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或称:地域方言词)?现代汉语方言词一般指哪些词?我们发现,对此问题,语言界众说纷纭,所指不一。以几本有代表性的专著为例,可以归纳为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只在某一方言区域内流行的词,我们称为方言词。”“方言词指普通话里不用,而只有某个地区的人使用的词。”“方言词指的是跟普通话语汇相对的流行于某个方言的语词”。上述种种界说,措词大同小异,观点可谓一致归为一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与方言间存在“同词异义”(或说“同名异实”)现象,它指写法和读音都完全相同的某个词,在普通话中表示的意思与在方言中表示的意思不尽相同,有的还截然相反。这种别有异趣、值得探讨的语义现象在普通话和零陵方言中就较为突出,如“爹”“爷”“公公”三个词,是汉语  相似文献   

3.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范儿”结构进行研究,发现:1.“词+范儿”结构中“词”多为名词与形容词。2.“范儿”单独使用时,除了具有其方言词的基本含义外,还融合了其他方言词的意义。通过对“范儿”结构的研究发现,仿方言流行新词具有词义转化、用字不固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一、所谓“方言古词”,指地方性较强,少见或不见于普通话,的确“古巳有之”的,而且多数已经不见于书面语了。 二、本文提到某词、某字当写作某,只证明它是古词语,是本字,见于某书,或要引用原文,并不是提倡写本字。有些方言词正逐渐消失,这对于推广普通话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就语言研究来说,我们应把日益消失着的方言词看作一笔遗产,尽量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6.
鄂东黄州话的“得”,使用频率高,意义复杂.它有入声[tε^213]、轻声[·tε]两读。入声的“得”是实词、实语紊,如(费解的方言词第一次出现时,以行间小字解释。其中记音的方言词,以汉字加一表示;少数音节径用国际音标记音)。  相似文献   

7.
商城方言常用词“就”现多被记音为“斗[t?u51]”。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发现商城方言“斗[t?u51]”的本字为“就”,应是方言词文白异读的当代遗存。通过“就”与“斗”的古音及其演变考察、普通话“就”与商城方言“斗[t?u51]”在当今各种语境下的词义对比及对应关系考辨,可进一步确定“就”为“斗[t?u51]”之本字。  相似文献   

8.
方言不仅能用来考证古音,方言词汇同样保留着古代文化的遗迹,亲属称谓往往是对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映,方言中的一些特殊亲属称谓尤其是。沾化方言的特殊亲属称谓“奶”,既保留了“奶”一词在语义发展过程中某个早期阶段的状况,又是古代社会伙婚制婚姻形式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9.
杨正超 《天中学刊》2011,26(6):66-71
唐河方言中的否定标记[mu33nai42]和[mu33[]iou24]的本字分别是“没得”和”没有”其中“没有”和普通话中的“没有”功能相同,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副词;而“没得”则只承担了其中动词的功能,但比“没有”作动词使用频率要高。它们都经历了从受古汉语词组“无得”或“无有”类化为“没得”或“没有”的过程,然后词化为动词,“没得”在共同语中进一步虚化为指代性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10.
“倒序词”也叫“倒转词”或“逆序词”,指的是与普通话词义相当,词素(或“音节”)相同,但词素排列次序相反的一类方言词。例如福州话的“花菜”与普通话“菜花”同义、同词素,而词素排列的次序却是倒转的。  相似文献   

11.
在芜湖方言中,“哈”[xa]是一个特殊字,它能够出现在多种语境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除了与普通话一样的拟声词、叹词的用法,在芜湖方言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用法,有的能够与普通话对应,有的却无法在普通话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正是这类词体现了它独具特色的语义和语用表达功能.以此类独具特色的用法作突破口,可以为江淮官话的研究提供语言材料,更好地探讨语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不断推广,京津冀方言词存在一体化的可能性。研究京津冀方言词一体化的方法主要有田野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前者是调查发音合作人的方言词使用情况,后者是梳理方言文献所记录的方言词。研究发现,京津冀方言词一体化主要体现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同化,也体现为极少数方言词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导致的类同化。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看类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其成员和分布情况也要比普通话复杂得多,光表示“看”的词就多达三十多种。其中主导词依然是“看”,分布最为广泛。官话区与普通话最为接近,主要有“瞧”“瞅”“瞄”“瞪”“盯”“瞟”等,种类最为丰富;近江方言与普通话差异不大,主要也有“瞄”“瞪”“盯”“瞟”等,种类不如官话区丰富;远江方言与以上二者差异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主要是“觑”“睇”等传承于上古和中古等较早时期的词,种类最少。可以说官话区在方言变异与创新方面表现得最为活跃,近江方言是由长江以北向远江方言的过渡,远江方言相对而言则是最为保守的。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话中,[1]韵母只和声母[ts]、[ts‘]、[s]相拼。而在合肥方言中,[1]韵母除了和[ts]、[ts‘]、[s]相拼之外,还可以和十个声母,一个零声母相拼。相拼后和普通话相比有的声母不变韵母变了,有的声母韵母全变了,变成另一个音节。下表可以显示合肥方言[1]韵与普通话[1]韵和[i]韵的大致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普遍话与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异在语音上,普遍话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语音,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观察中感觉到,词汇问题也不可忽视。许多人在说普遍话时,出现一些方言性词语,只是把这些方言词语的语音普通话化。例如有些浙江人说普通话时出现这样的话:“昨天的会真没有意思,我坐在那里难过死了。”这个句子里“没有”和“难过”二词是按浙江方言使用的。在普通话中,如果“意思”一词是表示“趣味”“情趣”意义,那它前面的否定词用“没”,而不用“没有”,通常只说“真没意思”。这里“难过”一词是指因不得不忍受某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临泉方言中“子”尾词较之普通话要丰富得多,本文主要描述了其中一种——指人“子”尾词,重点对指人“子”尾词的构成、特点、语义色彩、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1.1 现代维语词类体系中存在许多种类型在复杂结构体内同时呈现出双重词类属性的词,我们把这些词统称为“两性词”。1.2 “两性词”和以往语法学中所说的“兼类词”都指具有双重词类属性的词,但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所谓“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种词类属性,但在每一具体使用的场合只体现出一种词类属性的词。例如,[快来]中的是副词,(手脚麻利的人)  相似文献   

19.
雷广金 《课外阅读》2010,(12):182-183
“咋”是多种方言共有的一个方言词,在东北官话中十分常用,由“咋”构成的词语,也大量存在于东北方言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丰富的语义色彩,体现了“咋”这一东北方言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鄂东黄州话的“得”,使用频率高,意义复杂。它有入声[tε213]、轻声[·tε]两读。入声的“得”是实词、实语素,如(费解的方言词第一次出现时,以行间小字解释。其中记音的方言词,以汉字加~表示;少数音节径用国际音标记音):(1)得了人家的钱就要出力,不是不然就莫得。(动词:得到,获得)(2)王科长得了外孙,你送了礼冒副词:没有?(动词:有;添了)(3)他得了肝炎,住院去了。(动词:患,染上)(4)我只怕恐怕还得三个月才能回去。(动词:需要)(5)你这回不得他?得希他帮倒着说几句。(得、得希:动词,“多亏”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