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与学校有密切关系。我校是一所既有党校教育,又有大中专职后教育,还有职前学历教育的多功能学校。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针对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  相似文献   

2.
谈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学校体育的地位 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紧密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体育知识、培养运动技能、运用体育手段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按照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体育和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大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眼界开阔,聪明好学。但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耳濡目染,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缺少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对自己、对他人承担责任的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其它学科教学任务,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5.
浅谈公关礼仪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公关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礼仪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学生公关礼仪教育的意义,并就如何加强学生公关礼仪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校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的。校风的优劣对全校师生的思想、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建设优良的校风,不仅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培养跨世纪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抓住校风建设这一学校的根本建设之一,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校园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校园能动地对校风建设产生着影响,对于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其它各项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决议》还论述了思想品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思想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相似文献   

8.
谈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学校教育将会受到知识经济的深刻影响 ,以及 2 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师范院校是教育工作的“母机” ,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为使师范生成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 ,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应加强和重视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 ,树立其教师职业道德意识 ,强化职业素质的养成。1、加强师德教育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精神文明建设 ,不仅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 ,而且要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社会主义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  相似文献   

9.
笔者结合我院首次开设《学校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初步实践,阐述了对于在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必要住、可靠性和有关教学问题的认识和体会.认为:在青年学生中普及和加强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体现了现代社会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学体育教师,不仅自己应当懂得健康教育,而且应当能够向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是学校体育改革新形势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新的培养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与可能.开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可以解决.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笔者对于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内容以及有关的教学安排、要求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融入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有教无类的平等式教学、因材施教的针对式教学、言传身教的感染式教学、学思并重的启发式教学、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学。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有一个讲文明道德、讲团结友谊的历史传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法国的顾拜旦,为奥林匹克运动制定的宗旨是团结、友谊、进步、和平。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目的就在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着重强调了体育教育必须注意文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占有突出的地位.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始终把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置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道德滑坡的现象,应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净化道德环境、进行新观念的宣传教育,以及应关心人们思想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代德育的价值功能 ,就是德育作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公民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倾向或意识。在当代中国 ,德育具有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服务价值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价值 ;具有和谐发展和完善社会个体人格的塑造价值及具有培养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团结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许多体育教师对德育工作有充分的认识,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却找不到能将德育教学贯穿始终的有效途径。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一线体育教学工作积累的经验,谈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是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场域。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体育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符合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诉求。奥林匹克教育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助推器,有助于强化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意识,发挥全面育人价值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体现在:容易受到后奥运时代低谷效应影响、对于奥林匹克教育意义的认知不全、奥林匹克教育缺乏身体力行的实践、欠缺对奥林匹克教育的质量评估等。基于此,提出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体育工作的优化路径,包括:深化后奥运时代战略协同关系;提升对奥林匹克教育的认知度;强化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典范;加强奥林匹克教育监督与评估。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包含四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核心是精神层面,主要内容大致有: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相似文献   

18.
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探讨,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能力,起到陶冶人、美育人、塑造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对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探讨,寻求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人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学校德育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形势,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大一统的德育环境,构建不同德育教育模式,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