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征道里记》记北宋禁中福宁殿东庑有阁曰"司斾",经爬梳文献复原福宁殿东之建筑布局,并辅以北宋内职女官制度,可证《西征道里记》"司斾"系"司饰"之形近字讹。另外,《西征道里记》对于北宋宫城布局研究的文献价值也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尚书·金縢》是现存最早、且以较多篇幅记述古代档案管理及利用状况的文献.作为篇名的"金縢"则是藏于"金縢之匮中"的档案的代称.透过《金縢》可窥知西周初年由史官起草文件的"作册"制度,与文件归档相关的"纳册"制度,以及档案保护和保密制度等."金縢"之简册对于西周初年政治局势的稳定发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主陶 《图书馆》1991,(2):19-21
赐书、颁书与文献的定向流通(下)与赐书相关似的另一种单向文献流通形式是颁书。颁是颁布、下发之意,颁书是封建皇帝或中央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下发一些在民间尚未流通的文献,或流传已较稀少的文献,这是一种积极的、强制性的流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封建统治者的法令和思想意识得以迅速地实现,封建的传统文化也藉此得以延续。文献的颁发制度导源于周代。《周礼·春官外史》云:“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汉郑玄注云:“谓若《尧典》,《禹贡》,达此名使知之”。宋王与之《周礼订义》认为:“古者邦国之书皆赐于王,其国已有此书,惟达其名,使天下知  相似文献   

4.
《尚书·金》是现存最早、且以较多篇幅记述古代档案管理及利用状况的文献。作为篇名的“金”则是藏于“金之匮中”的档案的代称。透过《金》可窥知西周初年由史官起草文件的“作册”制度 ,与文件归档相关的“纳册”制度 ,以及档案保护和保密制度等。“金”之简册对于西周初年政治局势的稳定发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礼》中有关于"车之五兵"的记载,传世文献中对这一记载多有阐述。汉唐儒生们认为"车之五兵"反映了先秦军事中的礼仪制度。然而疑古思潮之后,学者对于《周礼》的相关记载多不以为然。近年曾侯乙墓出土的遣册保存较好,记录了关于送葬车辆的具体信息,为今人了解先秦车载兵器礼制提供了宝贵材料。本文将曾侯乙墓遣册与传世文献对读,揭示《周礼》"车之五兵"记载与先秦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差距。  相似文献   

6.
书院自五代末初直到近现代延续一千多年,是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中国书院大辞典》(下简称《辞典》),1997年又出版了陈谷嘉、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这两部书可以说是集书院研究之大成。《辞典》收录书院以及与书院相关的人物、学派、制度、事件、文献等词目三千八百余条。查阅了数干种地方志,并检阅了唐以下四库中的各种书籍,凡有关书院的资料均—一著录。《辞典》末附《书院名录》总计全国古今书院凡七千三百多所,均从地方志及有关文献中辑出。而写人《辞典》中的书院…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社会有了官民之分以来,有关于官的讨 论就从未间断。从文献典籍到街谈巷议,至今仍是热门话题。但从学术角度,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官僚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不能不首推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该书初版于1948年。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因而不能不带有那个特定时代印迹,理应早有新著问世。但时过近半个世纪,我们才于最近陆续见到有关后续之作。从中或可想见从事此项研究之繁难,与所需功力之坚实。刘笃才著《极权与特权: 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读解》(以下简称《读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当属其中一部有代表性的学 术专著。  相似文献   

8.
金武刚  李国新 《图书馆》2012,(5):139-140
立法支撑研究是典型的战略性研究,为法律制定提供理据支撑和方案参考。肖希明、张勇等人所著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保障研究》一书,提出了关于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当确立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规范等立法建议,最终被《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大量吸收与采纳,堪称立法支撑研究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之《广弘明集》条,对道宣节录文献之真实性有揣测不实之评述。本文参照《魏书.释老志》以及《广弘明集》之编纂体例,辨正《四库全书总目》之失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各项制度演进,档案文献及其编纂成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和价值,并受到了历代政府和个人的重视。档案文献编纂之大家,首推孔子。我国有据可考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是从孔子开始的,他在编辑整理《六经》的过程中,首创了一系列编辑体例和编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舰戈 《兰台世界》2016,(11):46-48
马端临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江西饶州乐平人。他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写成《文献通考》一书,成为后世典章制度的经典之作。《文献通考》作为马端临用毕生心血完成的典制体巨著,集中体现了其"会通因仍之道"和"变通张弛之故"的史学思想,而其他史学思想在整个《文献通考》中也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修《永乐大典》乃朱棣控制文人、改造文人的“修人工程”;《文献大成》不符合“毋厌浩繁”旨意的原因是客观上主编的投入不足,主观原因是解缙的文献思想没有“毋厌浩繁”;要分清哪些人参与《永乐大典》的编写班子,要将《永乐大典》的编写分为三个阶段:《文献大成》编写阶段,重修筹备阶段,加速编写阶段;注意永乐四年加大力量重修《文献大成》;重修《文献大成》值得大写的人物是陈济;解缙对重修《文献大成》的作用有限;《劝善书》颁行于永乐五年十一月癸丑,被录入重修的《文献大成》,此事可见《文献大成》修纂分工严密;《永乐大典》之名在重修《文献大成》成书之前约十个月已有之;《永乐大典》修书时间为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十一月,而不是“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永乐大典》成书时间存在“非五年说”“六年说”“八年说”等异说;存在永乐年间重录一部《永乐大典》之说。  相似文献   

13.
方略或称纪略 (以下统称之为方略 ) ,是清代军事档案史料的汇编。作为清代档案文献编纂公布的重要形式之一 ,终清一代不仅其编纂的数量多 ,范围广 ,而且还逐步形成了一些制度和原则 ,对之加以探讨 ,既可以丰富档案文献编纂史的研究 ,同时对今天的档案编研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清代方略的编纂种类和特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称 ,清代历朝编就的方略约60种左右 ,其书名、卷帙、主编、时间等请读者参阅《清史稿·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贩书偶记》及其《续编》等文献 ,恕不赘列。在这60种方略中 ,从其编纂的机构或人员…  相似文献   

14.
赵世暹字敦甫,自号琴城赵二,江西南丰人。近代水利学家和藏书家,尤以收藏水利文献而著称。而有关他收藏水利文献的资料仅散见于文端,且比较简短零碎,目前亦尚未有对之专门研究的文章。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赵世暹几则藏书题记,来初步揭示其收藏和保存水利文献的贡献。在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中心所藏的水利文献中,笔者看到有赵世暹题记的约有九种,分别为《疏河心镜》、《治河奏疏》、《祥泛漫工奏稿全集》、《治河事宜》(一名《河南管河道事宜》)、《黄河》、《郑工启事》、《河工择要》、  相似文献   

15.
修《永乐大典》乃朱棣控制文人、改造文人的“修人工程”;《文献大成》不符合“毋厌浩繁”旨意的原因是客观上主编的投入不足,主观原因是解缙的文献思想没有“毋厌浩繁”;要分清哪些人参与《永乐大典》的编写班子,要将《永乐大典》的编写分为三个阶段:《文献大成》编写阶段,重修筹备阶段,加速编写阶段;注意永乐四年加大力量重修《文献大成》;重修《文献大成》值得大写的人物是陈济;解缙对重修《文献大成》的作用有限;《劝善书》颁行于永乐五年十一月癸丑,被录入重修的《文献大成》,此事可见《文献大成》修纂分工严密;《永乐大典》之名在在重修《文献大成》成书之前约十个月已有之;《永乐大典》修书时间为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十一月,而不是“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永乐大典》成书时间存在“非五年说”、“六年说”、“八年说”等异说;存在永乐年间重录一部《永乐大典》之说。  相似文献   

16.
公私书目及其他传世文献对《证道歌》多有记载;敦煌文献保存有六个写卷,全部或部分抄写《证道歌》,完整呈现了其以手写纸本形态传播之状态;广州六榕寺也有宋刻《证道歌碑》,是现存唯一《证道歌》石刻史料,所据底本应是两宋时期在寺院民间传播的另一《证道歌》版本。唐宋时期在文人士子、民间萧寺之间,《证道歌》至少有三个版本系统传播,作者题署、文本内容彼此互有异同,传播范围西达敦煌、南到广州、东至韩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17.
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书画藏品之一。记载《溪山雨意图》相关信息的古籍文献约有27种,涉及题跋、铃印、评赞、记事等多个方面,角度不同,详略各异。文献记载最多的内容是题跋。国家博物馆藏本有黄公望自题、王国器跋、倪着跋三种,另有乾隆题诗一首。而文献中还记有张丑、陈嘉言、朱之蕃、李肇亨的题跋,均为国博藏本所未见。各文献所记载的题跋文字也多有异同。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溪山雨意图》的铃印和尺幅,亦与国博藏本存在异同。这些都是考察《溪山雨意图》传世版本的重要线索。由于文献所载之《溪山雨意图》差异较多,很难理清版本脉络,但可与国博藏本进行比较研究。此外,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有关《溪山雨意图》的评介、诗赞和记事,这些都是研究《溪山雨意图》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8.
李衡是南宋著名的学者,《宋史》有传,但记载较为简略。通过《永乐大典》(残卷)、方志、笔记等文献的梳理,可以对其生平事迹及著述作较为详细的论述,以补《宋史》之缺。  相似文献   

19.
曾毅公《石刻考工录》著录历代石刻刻工人名,诚为金石学别开生面后来居上之作,惜其取资未广,见闻有限,故颇有遗漏,虽经官桂铨、刘汉忠二氏为之拾遗补缺(见《文献》1990年第1期官桂铨《〈石刻考工录〉补正》,《文献》1991年第3期刘汉忠《〈石刻考工录〉续补》),犹未尽完备。笔者近年涉猎石刻文献,于石刻刻工颇多留心,时日既久,累聚渐多,今不避琐细,先将所补辑之宋代刻工抄为一篇,公诸同好,世之治金石之学者  相似文献   

20.
<正>《文献通考》现存世最早的刊本为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其"乐考十三"有关于"房中乐"的记载:隋高祖尝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乐。晖远对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则房中之乐也。高祖大悦。然则房中之乐,非无钟磬也。毛苌、侯芭、孙毓皆云有钟磬是已。郑康成、王肃谓房中之乐,弦歌《周南》、《召南》而不用钟磬之节,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君子也。陈统日:妇人尚柔,以静为体,不宜用钟。至隋牛弘修乐,采箫统之说而然之……(卷一四○,中华再造善本)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文献通考》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