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2.
<周易>以及整个传统易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及思维.本文通过对易学与逻辑学的关系、中国逻辑史和易学的现代逻辑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易学逻辑思想及"逻辑易"的方法论问题,以促使易学的逻辑学研究能够在合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3.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伴随着"形式逻辑现代化"口号的提出,高校逻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迈出了新步伐,30年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30年来,围绕着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关系问题,逻辑教学如何改革,朝什么方向改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成为一个众说纷云的话题,并且在80年代初和世纪之交形成了两次大的论争.围绕逻辑教学改革,逻辑教材建设30年来走过了以<普通逻辑>、<逻辑学教程>、<逻辑学基础教程>三种教材为代表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张东荪认为逻辑学是多元的,他把逻辑学分为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和社会政治思想的逻辑四种。他认为逻辑学的多元性是由文化的多元性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逻辑学,这种观点误读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没有认识到逻辑学的全人类性和工具性质。其结果影响了逻辑学在中国近代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代逻辑学的理论与方法重新解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是现代逻辑的运用研究和改革传统逻辑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评介并参与这项研究.从现代逻辑的观念来看,亚里土多德逻辑基本上是在日常语言范围内相对一致的词项逻辑,但由于它未涉及主项存在的意义,因而导致了处理问题的狭隘性.本文不仅运用现代逻辑理论和技术多层次地分析其问题所在,而且从多种角度改进和完善亚里土多德逻辑,使逻辑学体系中的精华更有效地处理思维问题,更符合当代逻辑精神.  相似文献   

6.
归纳逻辑是传统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于其结论的或然性,归纳逻辑遇到了空前的质疑.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崛起,归纳逻辑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对归纳逻辑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并对归纳逻辑的现代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获得对归纳逻辑更加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逻辑学为工具,探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逻辑起点,以及中国传统数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数学著作的逻辑过程,力求对中国传统数学有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国逻辑学界又一次展开了逻辑观的大讨论 ,主要观点有两种 :一种是传统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 ;一种是现代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的。从逻辑学发展趋势看 ,现代派观点似有定义过窄之嫌 ,而传统的逻辑观基本适应了当前逻辑学各个分支学科蓬勃发展的需要。据此 ,逻辑是研究通过语言表达的抽象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逻辑学为工具,探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逻辑起点,以及中国传统数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数学著作的逻辑过程,力求对中国传统数学有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逻辑的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一向被认为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并且是唯一的。本文通过对语言影响思维,逻辑推理,进而影响逻辑学的论证,提出了不同民族因语言不同,因而产生和发展,引申的逻辑也不尽相同,墨子不是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的逻辑理论与思想也不是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为新的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墨家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方面;1966—1977年为第二个阶段,逻辑史研究工作被迫停顿;1978—2000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80年代出现一批中国逻辑史作和教材,90年代对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包括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基本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日本的杜威研究学者的积极传播,加上杜威本人亲自到日本的访问和讲演以及杜威教育著作的翻译出版,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影响从20世纪初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思想上,而且也表现在教育实践上。文章试从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的早期传播、杜威的日本之行、20世纪20至3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发展,以及战后“杜威勃兴”等方面,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影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命运多舛 生机依然——传统逻辑1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逻辑(传统逻辑)明末首次输入我国。19世纪末再次系统输入。由最初的备受冷遇,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先后受到实验论理学、辩证学派、取代论者等的攻击与否定。历史证明,形式逻辑(传统逻辑)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根据。只要人类思维着并且通过语言思维着,那么规范着人们的思维,使之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说服力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苏联及俄罗斯对杜威及其教学论思想的认知与评价经过了一个大起大落的曲折历程:从20年代的极力推崇,到30年代开始猛烈批判,50—60年代的评价落入低谷,80年代至世纪末又开始回暖。进入21世纪,俄罗斯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加客观的态度研究与解析杜威的教学论思想,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再认识。出现这种曲折认识的重要原因是:苏联曾一度过分注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对人进行评价,乃至将这一评价标准推向极端,从而对杜威及其教育教学思想的评价有失客观与公正。在新的时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寻找契合点(或平衡点)”,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岱年先生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家(或"国学大师"),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哲学的"大师",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在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上,开创了"综合创新"之路:他主张逻辑是西方形式逻辑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西方逻辑、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而他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综合型"的逻辑观的基础上,他提出通过对西方逻辑和逻辑分析法的引进,而能合理地运用西方的"逻辑解析法"(概念分析法和问题分析法)于中国哲学的概念化、范畴化和系统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建立了中国哲学之固有的义理体系。但他的哲学方法论并没有把西方的"逻辑解析法"当成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又能在中国哲学实现"逻辑化"、范畴化和理性化的同时,也在本质上保有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如名辩学)的本土特质。  相似文献   

16.
辩证逻辑在中国30年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探讨了辩证逻辑在中国 30年代的发展情况 ,总结了当时的学者潘梓年、艾思奇、李达在辩证逻辑方面进行的理论探讨 ,及其在辩证逻辑科学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 ,并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世界观与方法论有一致,也有不一致。形而上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形式逻辑是形而上学方法的产物,故需要接受辩证方法的改造。受苏联极左思潮影响,辩证民形式逻辑被人为分家,中国逻辑研究被极左思潮误导已半个世纪了。黑格尔、马恩列的逻辑理想就是在辩证法的指导下,对形式逻辑认识过程的整合,辩证逻辑实是认识逻辑。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的化,不同的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有其独特性,从而使得以思维中的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也要受到语言的影响,汉字的特征造就了汉民族思维样式,形成蚀特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有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点,即注重形象说明,忽视抽象概括,逻辑理论的明晰度不强,以推类为主体,重问题研究,轻形式概括。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大学竞争的知识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两大竞争的逻辑——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而对其中任何一种逻辑的偏好都会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化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要关注大学竞争的内在逻辑——知识逻辑,强调大学在立足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在追求自身独特价值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生产、传播、运用体系及保证这一体系有效运转的组织结构程序与价值观念,是大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曾有过明显的译介,并在中国现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模仿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浪潮。形成的原因有三: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