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共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鼓舞下,被称为红色中国的陕甘宁边区中心延安,再一次成为外国记者瞩目的焦点,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前线英勇杀敌所取得的战绩,也是外国记者争相报道的新闻.无论从记者的活动还是报道作品来看,以延安为象征的红色根据地的崛起,在当时已构成国际新闻界对中国抗战报道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2.
张兢 《今传媒》2004,(Z1):62-64
伴随着中国媒介生态环境的这一系列改变,近年来中国新闻界竞争呈现出新的风貌。一方面,媒介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的竞争依然是中国新闻界竞争的基本市场,并且呈现出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竞争构成了世纪初中国新闻界竞争的主流,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界竞争已进入了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竞合”时期。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竞争现状和趋向做简要梳理,以此教于大家。 一、传媒资本运营风生水起,资本市场竞争方兴未艾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初几年,各种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以各种各样、或…  相似文献   

3.
随着报纸图片宣传工作在我国迅速发展,“一图胜千言”已经成为全国新闻界的一句流行话,行家用它来赞美报纸上的好照片,意思是说,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亚于一篇好的评论、通讯或特写。行家们在引用这句话时,习惯地要加上“外国”两字,如“国外新闻界流传的‘一图胜  相似文献   

4.
追寻赤色的潮──外国记者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报道张功臣一追溯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道,要从共产国际及其大本营苏俄同中国革命的关系谈起。因为在20年代初的各国传媒中,最早把注意力投向中国共产党人的,还是当时正在密切地关注着东方并急迫地寻求同路人的...  相似文献   

5.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入侵的逐步加深,各国新闻界也加快其驻外事业在中国的渗透与构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的抗日战争开始了。这既是中国革命的又一高潮,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一环,自然获得了世界的关注。这时在华外国记者的人数达到了近代历史的最高点,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报道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不但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报》1989年4月29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醒目文章,题目是《“附报”——一个新话题》,引起了新闻界同行们的注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时年仅23岁、跨进新闻界不到两年的《宜昌日报》编辑胡学军。这位师专中文系毕业生,从事编辑4年来,已发表新闻作品400多篇,20多万字,其中省么上1。万多字.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10多种新闻理论刊物发表论文12篇。近三年来获省级以上新闻奖5次,论文奖2次。  相似文献   

7.
我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一员,在今年2月初访问了缅甸。在那里,我们专门访问了首都仰光的几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并同缅甸新闻界人士进行了座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对近几年来缅甸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缅甸新闻界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文化宣传部。在它下面有一新闻期刊公司,除主管全国各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的宣传外,还负责接待来访的外国新闻代表团和联系驻仰光的外国记者。这些部门的政府官员及各报纸的主编、电台和电视台的负责人都是中国新闻界的老朋友。他们有的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访问过中国,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当我们问到,随着缅甸经济的逐步好转,新闻报道如何跟上这一形势的发展时,缅甸新闻  相似文献   

8.
一随着电视剧《阮玲玉》的播映,半个世纪以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的悲剧,重新又家喻户晓。她的死,在她的遗书中说得很明白,她死于“人言可畏”。是什么样“可畏”的“人言”呢? 笼统地说,是当时的社会舆论,具体地说,阮玲玉就是死于当时上海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不负责任的起哄,捕风捉影地造谣生事,乃至受人收买而故意兴风作浪。其中,某几家报纸,某几位新闻记者起的作用特別恶劣。但是把阮玲玉的死的责任,仅仅归结于这少数几个记者的过失,远不足以清算当时新闻界的恶浊习气,这牵涉到当时社会的新闻观念。 二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通讯报道中的失实是新闻界的大敌,那么,“起哄”,则是新闻界一大弊端。人们大概不会忘记1958年的“大跃进”吧。那时候,报纸的宣传是大轰大嗡,什么创高产,放卫星,连篇累牍,一哄而起,对社会上刮的浮夸风、共产风起了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11.
春意融融,早在“两会”之前,新闻界就有人预测:这届“两会”将成为增加透明度的一个里程碑。“两会”之后,读者能否给新闻界下这样一个评语:“两会”报道是新闻界不甘缄默,呼唤改革,勇于开拓,一展实力的一次“大会战”。实践证明,中国新闻界是大有潜力、大有作为的。连外国记者也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在一夜之问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实在的“两会”,为蕴藏着改革活力的新闻界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机遇。新闻界在这个期待已久的竞技场上,尝试了早已孕育成熟的设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然而,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12.
笔者会晤一些外国报界的年轻人时,他们都曾称誉:中国报界有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人队伍。那就是通讯员。友人们饶有兴趣地问:这支通讯员队伍在新闻界究竟居何位置?有何功能?在外国报业中只有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者,对中国的特殊报人——通讯员,友人们既好奇又不解。通讯员.全国各报刊、电台、电视台几乎都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几十年来第一次形成了社会主义多元化舆论。”这是戈尔巴乔夫在刚刚结束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对苏联新闻界变革的估价。的确,一个时期以来,苏联新闻界的新面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的报纸发表文章,认为苏联新闻界“无疑已比以前开放了”,其做法是“几年前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几十年来第一次形成了社会主义多元化舆论。”这是戈尔巴乔夫在刚刚结束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对苏联新闻界变革的估价。的确,一个时期以来,苏联新闻界的新面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的报纸发表文章,认为苏联新闻界“无疑已比以前开放了”,其做法是“几年前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5.
我个人的事迹本来不值得一提,但回忆我在几个报刊的经历,也许可以提供华侨新闻界一点历史资料。棉兰南洋日报和新中华报在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九二八年,我到荷属东印度(印尼)苏门答腊火水山中华学校担任教师,并兼任棉兰南洋日报的特约评论记者。每星期为它写三篇评论,刊登在社论的地位。南洋日报虽然所处的地域比较偏僻,销路主要是在苏门答腊东部日里州一带,但是每日出版四大张,具有大报的规模,而且它的设备在当时南洋华侨新闻界是比较先进的。例如,当时很多华侨报纸所用的铅字主要是花生仁大小的四号字,一大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0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小斯图尔特·泰勒的特稿,评论美国政府又一次运用“联邦间谍法”来惩处向外国新闻界透露所谓秘密消息和图片的莫里森事件。这事件发生以后,在美国社会上特别是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英里森事件莫里森事件是怎么回事?在泰勒的特稿发表前不久,一位美国海军文官情报分析员、兼职记者名叫塞缪尔·洛林·莫里森,他曾向伦敦著名的军事杂志《战舰》出售了三张美国侦察卫星拍摄的关于苏  相似文献   

17.
宋晖 《新闻爱好者》2007,(10):58-58
艾丰,上个世纪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从20世纪80年代分配到人民日报后,推出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和评论;策划了一个又一个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他的人生多姿多彩,他的身份和成就也是多重多样:  相似文献   

18.
序幕拉开之前,允许我先对居于本文中心地位的那篇通讯作一简单说明。这篇通讯刊登在1946年1月26日上海出版的《周报》第21、22期合刊上。它是44年前日本政府宣告投降之时,我,这个新闻界仅有5年工龄的小兵的习作。通讯纪录的,也不是当时日本侵略者投降签字之类的历史性场面,而是发生于长江客轮上的小事一桩。我写这篇通讯,是力求如实地反映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特别是底层人物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的直觉感受,当然也包括自己。正如通讯所说,当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9.
果永毅同志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报导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任《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本文是他的毕业论文的摘录。在我国新闻界,这是第一篇以报刊漫画为主题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本刊选登了与外国政治漫画有关的部分。题目系论文原题。  相似文献   

20.
1935年,复旦大学举办了一个“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中外新闻报刊2000多种,在当时的中国新闻界可以算得上是个创举。“世界报展”不是政府办的,也不是学校出面办的,而是复旦新闻系利用课余时间办起来的,人力、物力、都很有限。但他们作了最大努力,向全国广泛征集展品,甚至新疆各城市出版的报纸也都征集来了,还通过各国驻华使馆征集了一批国外报纸。在2000多种报纸中,有中国报纸1500余种,外国38个国家的报纸500余种。其中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珍品,如《申报》创刊号(1872年)、《新闻报》创刊号(1893年)、美国《巴的摩尔太阳报》创刊号(1833年)、中美洲圣多明各《EL NOTICIOSO YLUSERO》报创刊号(1832年)等。此外,还有新闻摄影照片130多幅,彩印报纸和画报12份,中外电讯稿3000余件,报社管理图表32份,报纸应用文件20余种,各国新闻年鉴、专刊50余种,以及印刷机械、印刷器材,电讯器材等。展品分17个大类共达3000多种。引起新闻界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据记载,第一天参观人数达4000人之多,在以后的几天里,也均保持在千人之上。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