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中国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现实情境,结合社会系统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引入系统信任、风险/收益感知、科技观、传播媒介等系列变量,对重庆、湖北、浙江三省市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数据比较国内研发的转基因水稻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公众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众对转基因水稻的接受度比转基因大豆的接受度高,受到更多风险感知等结构因素的显著影响。信任国内转基因研发机构、转基因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收益感知是对这两种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的公众接受度都有正向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转基因风险管理要聚焦粮食安全保障、专家系统的信任机制建设和科技观引导。  相似文献   

2.
庞祯敬 《科学学研究》2017,35(6):816-823
研究在解构转基因技术议题中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内涵、结构维度的基础上,通过预置模型、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探索了基于政府信任的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理性决策路径。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播权力"重心"下移的情势下,"信任-感知-态度"的场域成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的路径依赖,在转基因技术议题中,公众对政府的契约型信任、合作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能显著作用于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基础的个体理性决策机制,从而影响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小型纯电动汽车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提出小型纯电动汽车公众使用影响因素的综合理论模型。以中国小型纯电动汽车为背景,通过问卷方式采集248个有效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检验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兼容性和感知风险是决定小型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态度的关键因素;小型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其涉及的伦理风险,也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成为众多主体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及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信任为中介,构建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感知与其参与风险治理意愿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公众对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与公众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为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新兴技术实现科技向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维  程锋海  王永 《软科学》2014,(5):15-19
以儒家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分析了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中品牌资产和感知风险的关系,并通过在中国三地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加以验证。结果发现:品牌认知度对感知风险有直接作用,儒家价值观对品牌忠诚度与感知风险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946名居民的调查,研究社会公众对技术伦理风险情感态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数据分析结论表明,公众对技术伦理风险总体态度较积极,在对技术伦理风险的控制方面公众持有较主动的态度。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风险已成为公众态度最为消极的技术伦理风险。通过分析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伦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发现在克隆技术伦理风险方面,性别、职业和收入因素影响最大,在转基因技术伦理风险方面,收入、学历和职业因素影响最大。在对公众情感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普及教育,建立健全科技伦理风险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促进相关政府职能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邻避冲突中,公众邻避情节产生的根源在于其风险感知的差异。风险感知是公众对邻避设施及项目的潜在风险所做出的的主观判断,其所具有的偏差性、主观性和放大性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邻避风险的演化进程。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公众的风险感知呈现不同的特点,随之公众的行为也将发生不同的变化。探究基于风险感知下的公众行为内在演化机理,通过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完善风险沟通机制、完善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等路径化解邻避困局,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多个维度构建民生风险感知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探究了公众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民生风险感知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对公众民生风险感知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使用行为显著增强了个体的民生风险感知水平。第二,互联网对民生风险感知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中高收入和中老年群体以及城镇地区更加明显。第三,在环境保护、医疗、教育和贫富差距等领域的民生风险感知转变过程中,互联网发挥的强化效应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感知风险、信任对消费者购物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知风险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也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更成为促进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关键。在信任模型的基础上,首先对感知风险理论进行了总结回顾,梳理了以往感知风险理论研究的维度。在分析网络环境下信任、消费者感知风险、购物意愿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信任是感知风险的前因变量;感知易用性和信任共同影响感知有用性,进而影响购买态度和意愿;同时信任对购买态度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提出了网上消费者购买意愿模型,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复杂,存在风险因素,由于矿工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为研究矿工对作业环境风险感知水平对其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设计了矿工井下作业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对于作业环境风险感知水平较高的矿工,在作业过程中,其注意力集中能力也越强,具体表现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长,以及注意力的抗干扰能力更为优秀。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提出改善高矿工风险感知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其作业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能力,以减少因矿工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煤矿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1.
基于感知利益、成本和风险视角,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行为进行研究,构建用户采纳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揭示影响用户采纳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利用SPSS软件对模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SmartPLS软件对模型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有用性、感知乐趣、无所不在性、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影响显著,感知价值、社会影响和感知有用性对用户采纳意向有直接影响,用户创新意识对感知价值与用户采纳意向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环境下基于消费者感知价值的购买决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崇  李一军  叶强 《预测》2007,26(3):21-25,60
本文结合感知价值对网络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网络消费者决策行为的重要研究假设。采用网上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对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40份,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显著正相关。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术接受模型是当前信息系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的文献为分析对象,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识别出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文献、重要学者和发展脉络,揭示了技术接受模型领域的理论发展的主要过程,并就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张蓓佳 《软科学》2017,(2):122-125
基于中国网络购物环境,以SOR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退货政策各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退货政策的三个构成维度,退货时限、退货操作和退货费用是通过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来进一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三者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退货操作、退货费用和退货时限.  相似文献   

15.
People often show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ideas to others with customized products (e.g., rings, shoes, cups). Online customization delivers special experience and various values to customer. Western scholars focus on online customization experience from either process value or results value. However, this division ignored the entire perception from consumer, and hampered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s concept, measurement, and consequences. Moreover, might there b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f so, what about them? Four studies with Chinese examine the concept, measure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ed value on online customiz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stomer experi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ived Value of Online Customization Experience (PVOCE) in China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that includes process and results values, and PVOCE scale has good criterion validity. Therefore, the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customers' online customization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6.
顾客价值驱动要素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海清 《软科学》2007,21(2):48-51,59
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顾客价值定义,重点分析了顾客价值的主驱动要素和相应的亚驱动要素。并对顾客感知价值要素和顾客感知成本要素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奢侈品品牌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了以往关于品牌、品牌价值、态度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的研究后,认为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取决于其对品牌五个属性的评价,这五个属性可以概括为产品特征、品牌表现、感知质量、感知形象和品牌溢价.同时以多属性态度理论为基础,选取Ferrari、Sony、Prada、Adidas、IWC和Oregon 6个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奢侈品的品牌态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的奢侈品品牌,其品牌态度的形成是由不同属性决定的;感知质量对全部奢侈品品牌态度的形成都有影响,但影响权重却不相同;感知形象和品牌溢价对部分奢侈品品牌态度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信息系统、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从一般技术因素、特定技术因素、消费者心理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移动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我国移动服务背景下,以移动阅读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13.0和PLS结构方程分析软件验证模型和假设。研究发现:影响用户采纳基于工作环境下的传统信息技术和基于日常生活环境下的移动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感知愉悦性、心流体验、感知易用性和感知移动性是影响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主要因素,而感知有用性、感知货币价值和社会影响对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景观环境的喜好态度,恢复性评价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恢复效果的评价,健康效益评估则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健康效益的综合评价。大量研究指出人们对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偏好,且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正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前者大多更受人偏爱,恢复性效益也更高。此外,人们对环境恢复性评价地提升有助于提高对环境健康效益地评估。为了探究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①修正后的一致性、复杂性和神秘性三个维度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偏好,其中,神秘性对环境偏好的解释能力最高;②远离、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均能够有效反映环境恢复性评价,其中,魅力性对恢复性评价影响最大;③环境偏好对恢复性评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恢复性评价对健康效益评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④环境偏好对健康效益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恢复性评价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自然游憩地的规划设计时,为了营造具有更高健康效益的景观环境,应考虑游憩者对景观功能的多样需求,并适当塑造具有神秘性、魅力性且多元丰富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以SNS社交网络个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为参考框架,整合计划行为理论,针对SNS的特点引入感知娱乐、感知信任及习惯,建立研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在SNS情境下有良好的适用性;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用户的使用意向和实际使用行为影响显著;感知娱乐对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影响显著;习惯对实际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对持续使用意向和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