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耐莉是<呼啸山庄>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既是故事叙述者,又是故事参与者.耐莉的叙事是整部小说的核心,它所隐含的耐莉的故事是一个被资本主义文明异化的小人物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叙事作品的典范,它的叙事方式的创新和突破,推动了世界叙事文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借鉴中、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这个方面对《呼啸山庄》的叙事特征及功能做初步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呼啸山庄》的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采用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事视角叙事的作品,《呼啸山庄》给传统叙事风格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文学叙事技巧做出了重大贡献。《呼啸山庄》以其大胆创新的手法,率先突破了传统的架构式小说形式,开创了第一部从三位不同的非主角叙述者的视角出发,在三个不同的叙述层面上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叙述结构,进而创造了多视角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复调现象,从而产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佳 《文教资料》2009,(18):142-144
<呼啸山庄>自诞生以来,便经历了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论.本文主要应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呼啸山庄>的文本结构.首先,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层与话语层交织而成,在耐丽和洛克伍德两个叙事者之外还隐藏着一个至高的叙述者(作者),她由此获得了作为一个女性的声音权威,接着再利用后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对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作进一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米莉对豪渥斯地区工业化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5.
“陷入冲突”的局外人:耐莉·丁和傻大姐儿王奎军,孟凡韶一19世纪中期,英国的艾米莉·勃朗特写作了一部令后人争论不已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在这部著名的作品中,有个不起眼的人物耐莉·丁,正是她向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房客洛克乌德先生讲述了发生在呼啸山庄的故...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黑暗的心脏》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三部不同时代的著名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了相似的故事内容,"故事中的故事"的叙事结构,多重叙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及二元对称结构。但它们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细节上的不同,而且在故事表现的主题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这三个经典的叙事文本既相似又相异,它们集中体现了互文性和独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黑猫》这一短篇中,埃德加·爱伦·坡塑造了一位隐瞒真相的叙述者,实现了叙事艺术和伦理道德上的"效果统一"。故事中的叙述者以不可靠叙事和非自然的叙事元素隐瞒了故事背后蓄意谋杀妻子的事实,而在谋杀故事的背后,是叙述者背弃伦理身份却最终受到惩罚的道德寓言。作为艺术之"美"的追求者,坡并没有因此摒弃对道德之"美"的追求。坡在叙事中始终兼顾叙事和伦理道德的双重审美,提倡具有统一性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热奈特的叙述层次说分析《呼啸山庄》的叙述层次,可以看出勃朗特的“内故事叙述层”不只是简单地要引出管家耐莉叙述的“元故事”。除了通过洛克伍德的眼睛展示呼啸山庄的生活画面和留下种种伏笔之外,叙事者洛克伍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都通过他的“日记”跃然纸上。他始终是呼啸山庄的一位好奇而超然的“观望者”,他的所谓理性和逃避个人情感的冲动平衡了“元故事”中激越的情感冲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不可靠叙述理论出发,对布思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进行延伸,运用Nünning的不可靠叙述理论,以叙述者的可靠性依靠读者和评论家的价值观以及判断标准作为立论基准,以不可靠叙述的基本标准作为工具,从叙事视角、叙事留白、读者的价值评判等角度重新解读分析经典著作《简·爱》中的叙事者简·爱叙事不可靠性,解读由此产生的反讽效果,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角色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伦理理论为视角,探讨霍桑《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的故事伦理建构及其重构的效果:实际的读者跟随叙述者和布朗,进入森林的午夜约会,也逐渐进入“作者的读者”角色.一开始,“作者的读者”处于限知的程度,随着叙事进程推进,全知的隐合作者提醒“作者的读者”对不可靠的叙述作出正确判断.故事终了,“作者的读者”明白了布朗夫妻相互欺瞒的秘密,看到了伪善、罪恶对人精神信仰的摧毁,品味隐合作者的讽刺之音.在《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叙述者与受述者、隐合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作者与读者这3组关系对应着小说故事中特殊的“伦理位置”,它们既内部交流,又或平行或交叉地互动,使小说形成了极有复合性的叙事伦理.读者对小说故事进行伦理取位,回应作者的“文本设计”,小说的叙事生命因此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