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惩罚行为一直是媒体大众关注的话题。在其受到很多质疑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教师惩罚行为。尽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惩罚行为弊大于利,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惩罚行为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师惩罚行为一直是媒体大众关注的话题.在其受到很多质疑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教师惩罚行为.尽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惩罚行为弊大于利,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惩罚行为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教师惩罚行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需要研究教师自身变量与惩罚行为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研究选取了26名小学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自身变量与不同类型惩罚行为的关系。结果如下:统计学变量、归因对惩罚行为无显著影响,教育观念、师生互动模式、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尽管饱受争议,惩罚作为一种对被惩戒者违反纪律和规范行为的教育训诫手段仍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育中。惩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源自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实验研究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经典实验研究是支持惩罚合理性的心理学基础。惩罚时应遵循保留原则、及时性原则、正当性原则和最低伤害原则。应避免和防止无效和不当惩罚。最后提出了关于教师实施有效惩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对于教育惩罚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当前,一些教师不敢运用教育惩罚,而另一些教师不当运用惩罚造成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从哲学、心理学和人性论三种视角探讨了教育惩罚的理论依据,分析了教育惩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师道尊严的误用;学生、家长对教师不当惩罚的默许和纵容;因惩罚相关规定不明确,教师不敢惩罚.提出解决当前教育惩罚问题的策略:尽快出台教育惩罚相关法规,包括明确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清晰界定合理惩罚、体罚及变相体罚的标准,增加对教师无故忽视或放任学生不良品行的行为进行处分的条例;加强师德教育;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制定班级规范和惩罚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强化和惩罚在课堂行为管理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意无意地运用强化和惩罚进行课堂行为管理,例如课后留校、体罚、公开批评、纸低分、威胁等是教师常用的惩罚手段。而教师在课堂行为管理中常用的强化手段不外乎有:口头表扬、微机、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给高分(统称社会性强化)、给学生发奖品、奖章、奖金等(统称实物强化)。我们说,恰当地使用强化和惩罚。可以达到对课堂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之目的,但由于强化和惩罚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若再加上教师使用不当,极有可能使强化和惩罚的效果适得其反,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行为管理中运用强化和惩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  相似文献   

9.
略论课堂管理中的惩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课堂管理中,不恰当地使用惩罚会助长课堂问题行为,滋生逃避行为,不利于建立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教师运用惩罚,应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抓住时机,灵活处理;了解情境,合理惩罚;对待“差生”,慎用惩罚;惩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  相似文献   

10.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一、惩罚的适度性策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他的心灵受到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506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的惩罚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中的惩罚行为显著减少;惩罚方式隐性化,以罚站听课、留堂、罚抄作业等变相体罚为主,其次是心理惩罚,直接体罚较少见;惩罚行为存在城乡差异、学校等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严重,市、区一级学校比省一级学校严重,男生比女生严重;学生遭受惩罚后的心理创伤比身体伤害严重,且农村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受伤程度更深;学习问题是教师惩罚学生的首要原因,其次是纪律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分别对32名和268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以探讨目前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采取怎样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中学教师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时采用的主要策略包括:言语疏导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2)教师采用的策略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有关。对于与教师冲突较大的学生厌学行为和攻击行为,教师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居多;对于学生人际交际中的内向行为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更多采用言语,行为疏导型策略。此外,教师主要采用言语行为疏导型策略处理学生的自我中心行为。  相似文献   

13.
惩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错误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其受到警示,促其反省,以改正不良思想行为的教育活动。惩罚教育主要包括剥夺式惩罚策略、合理后果策略、限制行为策略和情境补偿策略等。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中首先应该确认儿童领悟和接受了规则的基本信息,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惩。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要实现教育惩罚的教育功能,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近些年,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人们对教育中的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如何看待惩罚的教育价值以及在现时代如何合理地使用惩罚。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惩罚是辅助手段之一,是学校或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改正错误而对其不良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或相应处罚的一种教育行为。在教育中不能没有惩罚,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什么时候使用惩罚,教师如何罚,罚到什么程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教师要严格遵照规定实施,否则就会造成滥用惩罚。本文从惩罚的定义入手介绍了惩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出在幼儿园中实施惩罚存在的问题,以及惩罚应该遵循的策略和怎样合理对幼儿进行惩罚,以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惩罚可以帮助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遵守规范、节制行为,逐步成为社会所预期的、积极的社会成员。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惩罚存在两种误区:“放弃惩罚”和“惩罚不当”。教育惩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者在运用惩罚时背离了纪律精神,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惩罚规则的疏离、教师对道德权威的感受力不足、教师节制欲望的能力过低。有效诊疗教育惩罚的问题,帮助违纪学生养成自主健全的纪律精神,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树立合理有度的教师权威为前提、以教育违纪学生为惩罚的根本目的、以激起学生的羞愧感为情感基点裁定惩罚标准。  相似文献   

18.
张锐 《教书育人》2008,(3):30-31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奖励和惩罚一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尽管目前的教师管理倡导褒奖与鼓励,但惩罚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惩罚实质上是通过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事件,使得不想要的行为或结果频次减少.目的就在于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组织不想要的,从而加以改进,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但作为学校的教师管理,我们在使用惩罚的过程中需要视角的转换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正像本期话题预告案例中所提到的,有些教师会采用暂时取消幼儿游戏以达到某种不希望的行为发生频率的减少或消失.  相似文献   

20.
顾伟清 《江苏教育》2007,(19):37-38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工具性条件反射原理得出:如果动物的行为得到相应的奖赏。那么就会趋向该种行为;如果动物的行为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就会逃避该种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奖赏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通过惩罚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使用奖赏强化,常被教育界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