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诉讼作为行政相对人权利救济的途径之一,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在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方面的建设较为迟缓,使得行政诉讼在发挥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方面存在缺陷。随着我们国家由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转变,司法机关作为约束行政机关权力的机关,对于行政诉讼的审查也正在逐渐的发生转变,从多元的角度构建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针对不同的行政诉讼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问题是我国行政诉讼理论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几经调整,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态势。但现行行政诉讼在受案范围的立法体制、可诉讼行政行为的范围等方面依然存有缺陷,致使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受到了诸多不适当的限制。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受案范围理论的局限性,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作合理修改,并适度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人事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存在相对较窄的问题,为此,应该尽快做出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从而充分地体现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诉讼权利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解决的是谁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我国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中规定的检验原告资格的具体标准已逐渐显现出自身的缺陷,不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也不利于行政诉讼立法宗旨的实现。应当放宽起诉条件,降低行政诉讼的“门槛”,使更多的人能对行政机关提起诉讼,扩大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和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状告高校,高校可否列为行政诉讼被告,理论界和实务界分歧较大。作认为高校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被告:高校是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可作行政主体;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这类行为不是内部行政行为而是外部行政行为;高校列为被告,是宪政、法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权不得处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地位不平等,这两点作为我国行政诉讼法不确立调解程序的理由并不充分。域外行政纠纷诉讼和解和诉讼外调解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程序的确立提供了样本。原告被告的利益契合,单一司法判决程序的局限,避免因非正常撤诉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表明行政诉讼调解具有正当性基础,我国应建立行政诉讼调解程序。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是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 ,应在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关立法应予充分肯定。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主要限于三类案件 :侵害国家经济利益的案件 ;公害案件 ;反垄断案件。由于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不同于普通的行政诉讼 ,在此 ,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的法理基础、法律地位以及具体的程序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重塑行政诉讼观念文化已经成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关键点之一。行政诉讼观念文化的重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培育其观念基础之上,实现行政审判的独立与公正,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中西方诉讼文化,并进一步健全行政诉讼制度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制度价值功能,宪政价值,关联保障行政审判独立、监控行政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的有机统一是行政诉讼制度特有的价值功能.行政诉讼制度与宪政价值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制度直接保障宪政价值落实、宪政价值决定行政诉讼制度改革方向、行政诉讼制度应当与宪政价值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限制过于严格,有碍公民宪法权利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也日益暴露出与世界法治趋势不相一致的矛盾,应当予以调整。涉及公共利益损害的行政诉讼,实行“公民有权”原则,规章及以下层次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合理性问题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缩小行政终局裁决的范围,赋予更多的行政相对人以原告诉讼资格。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人分类是研究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在分析与借鉴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根据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利害关系的程度,从理论上将行政诉讼第三人分为与被诉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和与被诉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之第三人。  相似文献   

12.
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行政诉讼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仅仅扩大行政诉讼的范围,而不建立行政公诉制度,将会收效甚微。确立行政公诉的涵义、主体,探讨进行行政公诉制度的必然性,是创建抽象行政行为公诉制度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依照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除提起行政诉讼时要求附带审查之外,相对人不得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监督体制的缺陷要求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抽象行政行为被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应建立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变化是中国行政法治程度的晴雨表。本文对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详细分析,剖析了其涵义和价值,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了比较,对我国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加入WTO和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背景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就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在行政诉讼中原则上由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原告仅就法律特别规定的事项举证,同时还论证了各方应遵守的举证规则。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创建行政诉讼制度以来,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但随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进步,要求我们突破原有的范围做出实质性的扩大。为此,有必要借鉴世界上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成熟做法,完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推进我国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法不适用调解的原则,本意是防止行政主体任意处分其不可处分的行政管理权,其防范的对象应当是作为被告的行政主体。尽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已成为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之一,但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调解结案的案件。由于没有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导致了一些社会公益遭受侵害和相对人利益遭到损害。该文通过对行政诉讼适用调解的法理分析,论证了建构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建构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进行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就是行政诉讼时效,我国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繁琐而杂乱,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理解上的分歧,因此首先要将我国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作为行政诉讼时效进行系统性的整体理解。其次对现有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分析,总结出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大量应用,有学者提出了建立行政诉讼的调解制度。但是笔者认为,国外没有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同时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在理论上不符合行政诉讼的目的,不符合公权力不可处分的理论;在实践中不利于法院的独立和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无端加重了法院负担,使原本脆弱的行政诉讼更加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这一范围同时关系着司法机关的监督范围,受害相对人诉权范围以及行政裁决范围。通过收集与分析山东省各级法院2013年、2014年一审3802份行政裁判文书,对行政一审情况作一分析并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做出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