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秋白自幼“熏陶于几千年的中国古文化中”,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推动下,迅速地由信奉“空泛的民主主义”到接受革命民主主义再转向马克思主义。由此不难推想,在作为他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文化观中,必定包含着丰富的真知灼见。一、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是在我国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融汇过程中形成的。古代文化中国文化曾位居世界之首,并同化了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但是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越感,使以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较上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且建树最多的一位大师。其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由接触到深入比较研究并构建“中国学”的过程。其中西文化观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概念、范畴等贩比较研究,得出人类思维具有同构性、中西文化具有互补性这一结论。他那站在世界文化高芳和具有哲学穿透力的中西文化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当今仍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论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观●张永新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面对着西学的大量涌入,不同的教育思想家都在思索着如何对待西学和中学。在处理西学和中学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中西文化观。中西文化观反映了教育思想家在文化选择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精髓,学贯中西,为"一代宗师,学界泰斗"。研究蔡元培的中西学渊源和中西文化观,可以为探讨和剖析中西文化争论和冲突提供样本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试析洪仁玕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仁玕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的杰出代表,1859年到天京后,以“开新朝必颁新政”为宗旨,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文化观。对其文化观的研究有助子我们把握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就洪仁玕的文化观作一浅析,欢迎批评、指正。众所周知,近代社会是中西文化剧激冲突和交融的时期,面对这一动荡的局面,洪仁玕在“以有用之物为宝”思想的指导下,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审视。洪仁玕认为,中国古代典籍里虽多“吟花咏柳之句”,但亦不乏治国平天下之道,不能搞虚无主义,他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胡适和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现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缺陷,因而必须 进行革新,对传统文化都有肯定有否定。同时,他们在如何评估西方文化、如何革新中国文化的问题上又存在着 较大的分歧。他们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的探索既有种种缺憾,也不乏真知灼见。研究和比较胡适、梁漱溟的中西 文化观之长短得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的跨国经历和她所接受双重文化教育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化视角,使得她始终能够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追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异质文化双方价值观上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合主义”的中西文化观。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我们研究这位“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的美国女作家不仅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论毛泽东文化观主要是指他成熟时期的文化观,间或涉及到毛泽东早期和晚期文化观的部分内容。 一、毛泽东的新文化建构模式浅析 自鸦片战争西方用炮舰轰开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王朝的大门以来,浩焉悠邈的中华古文化便在优胜劣败的战争中显露出自己在西方近代文化面前的软弱无力。认识西方文化和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课题,于是历史性地摆到了中国人面前。中华民族开始了自我认识、自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谙熟西方文化而又极端保守,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中西文明和近代思想史具有启发意义。他一生学贯中西,为中学西渐、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争的广阔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从“源流论”、“承继论”、“分解论”、“出新论”等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新的探讨,从中着重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独特贡献。文章最后指出,前几年有人公然无视毛泽东对近代中西文化论战所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正确回答。重新提出“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两股错误思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反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争的广阔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从“源流论”、“承继论”、“分解论”、“出新论”等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新的探讨,从中着重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独特贡献。文章最后指出,前几年有人公然无视毛泽东对近代中西文化论战所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正确回答,重新提出“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两股错误思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反动。  相似文献   

13.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是中西文化相斥相纳的时期,近代老学为挽救中国文化危机,不仅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因子,还大量吸纳西方近代文化,将西方的哲学、民主与自由学说、进化理论及其他学术思想引入到老学的思想体系中来,从而实现了中西学术思想在老学中的会通。会通后的近代老学不仅摆脱了儒学附庸的窘境,而且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先锋与桥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会通后的近代老学已具有近代文化的性质,从而实现了自身质的飞跃与升华,并在整个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作为一个晚清留洋学者,其“西学”在中国的贯彻实施却未必比严复等人更彻底,思想反而趋于保守与矛盾。文章通过对“五四”时期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的解读及其反思,可以看到,他反对“五四”运动,而宣传“中学”与旧礼;他提倡“中国文化优越论”,与当时的“中西调和论”与“复古主义”和而不同,从而折射出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冲突剧烈的背景下,部分中国学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所持有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情愫。  相似文献   

16.
“中西恋”的叙事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在跨文化背景下,近代作家对中西情爱的书写,总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关系到了社会现实场域的寓言性创作。在近代文人王韬、平江不肖生的中西情恋的描述中,深深纠结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情感和文化失落的双重焦虑下那挥之不去中心幻觉与复杂暧昧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国,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文化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到五四时期,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也就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的中国,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以来。西方文化逐渐开始传入到中国,并且慢慢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尤其是西方的语言文化。同时,由于文化的不同,也会引发激烈的碰撞。本文主要阐述了近代中西文化之间冲突和融合的几个时期,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还着重分析了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