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模仿"是研究柏拉图《理想国》的关键词之一。对《理想国》进行文本细读,从认识论的角度发现"模仿"这一词语有着丰富含义与所指。从其历史背景来看,柏拉图认为在生活、文艺中存在着多重模仿,在第二、三卷中他对模仿与诗歌是宽容、肯定的态度;而在最后的第十卷中,他对模仿进行猛烈地批判——批判诗人,否定模仿,他认为诗歌模仿的对象往往是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各种卑下的情感会使民众陷入无意义的私人情感与有害欲望。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理想国观念受到了柏拉图的影响。他们的文艺观与理想国观念紧密相连,虽然他们都对文艺进行了强烈批判,但批判的精神实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崔嵬 《文教资料》2009,(36):20-22
关于柏拉图的诗教态度.历来均以为柏拉图站到了哲人一边,与诗人作对。然而。柏拉图的诗人面容对这样的解释提出了反对。本文拟解读柏拉图论及“诗”的重要作品《伊翁》,理清柏拉图对“诗”的一个批判层面,即苏格拉底对伊翁的讽刺与挖苦并不是针对“诗”.而是对技艺的迷恋的批判,旨在为全面理解柏拉图对诗的态度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4.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后期政治抱负的集中体现,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基础,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建立在其理念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的理想城邦。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观、伦理观、教育观、文艺观、政治观中都有所体现,都表现出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理念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以1924年他写的《孤鸿》为界碑,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认为诗的创作是诗人精神人格的表现,诗的形式应当是创造的,诗的美学价值在于诗情的纯真自然;后期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浪漫主义,与前期相比,在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的认识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历史逻辑的统一性,这是他文艺思想发展的典型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宣告要将摹仿诗人永远逐出城邦,与此同时,柏拉图推崇另一种非摹仿性的诗歌,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在教育上有效的方式表达出他的信念与标准——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歌——究竟该怎样看待其复杂重叠的相互关系?本论文论述并比较了历来的诸多学者的观点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柏拉图贬抑那作为摹仿的诗歌而向往一种理想城邦所需之诗的典型,后者属于柏氏哲学王国的一部分——如此方才产生出柏拉图的两种诗歌”:1.对摹仿诗人的批判只有在以哲学语言构造一新城邦的整个过程为背景时才能被理解;2.对一个现实城邦中的诗歌表示不满之际,柏拉图用语言构建了代理想之中的哲学城邦与诗,其只有在哲学中才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对文艺下了两个重大的结论 :文艺不能给人以真理 ,以及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朱光潜把造成柏拉图文艺观偏激且片面的原因 ,简单地归之于其贵族立场。其实柏拉图文艺观的真正源头是他的哲学观和认识论 :沉迷于理式世界的柏拉图看不见艺术世界的真实 ;追求理性的柏拉图一心想扼杀公民软弱的感性。而柏拉图驱逐诗人 ,也只是为了给理想国培育最英勇、最自制的保卫者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期的质疑、抵制,有时甚至是蛮横恶毒的攻击。本文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梳理,从三个历史阶段出发解读了诗与其它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并着重评析了三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学论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西德尼的《诗辩》,雪莱的《为诗辩护》。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诗人与哲人之争的问题。他从城邦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认为诗人的存在扰乱了整个城邦的统治秩序,破坏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发展。他通过论争认为哲学家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而诗人是无知的。所以,柏拉图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认为在理想国的构建中应该驱逐诗人。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但是这位伟大的哲人对于当时被众人追捧的诗歌却持着一种非认可的态度,并且还在他的著述《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哲学与诗歌之间一直存在古老的论战"的观点。本文将通过柏拉图的视角,浅析柏拉图对诗人的看法,所涉及的角度有:柏拉图的模仿说,诗的技艺,诗人们对荷马的追随,以及神和宗教对诗歌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荀子在文艺方面对先秦诸子的文艺观进行了批判的吸收,成为当时文艺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乐论》、《礼论》、《天论》、《劝学》等著作中对文艺的作用、特点以及批评标准等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其思想的深刻和见解的独到远远超过他的所有前辈。谈到文艺的社会功能时,有的论著认为,荀子强调音乐文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莎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柏拉图思想对作品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影响。莎士比亚同时还接受了柏拉图文艺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光《哈姆莱特》剧中“镜子”的隐喻来自柏拉图,而且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也与柏拉图的文艺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莎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柏拉图思想对作品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影响。莎士比亚同时还接受了柏拉图文艺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光《哈姆莱特》剧中"镜子"的隐喻来自柏拉图,而且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也与柏拉图的文艺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观是摹仿说,其实柏拉图明确地把诗分为两类:摹仿的诗和灵感的诗。他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用、文艺的接受角度三方面肯定灵感诗,否定摹仿诗。因此他把诗和艺术分开,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是灵感诗,它是诗人代神立言的产物,具有神性;艺术是摹仿,有人工的痕迹,因此诗高于艺术。  相似文献   

15.
《笛声》是维吾尔古典文学后期的著名诗人艾合买德.孜亚依的代表性诗作之一。诗人在诗中拟人化的手段解释了自己的见解,诗人的这篇诗作在哲理性深刻方面以较强的内容在维吾尔当代文学中有关《笛》方面创作出的优秀诗作之一。本文述了《笛》和完整的人生观并比较地分析了《笛声》与诗歌。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奠尔的《乌托邦》虽然有近两千年之遥,但它们均可谓社会主义的早期学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框架、奠定了世界学艺术评论的基础;莫尔的《乌托邦》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柏拉图是站在维护和改良奴隶主专制的立场土构筑理想国的;莫尔却是站在揭露和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构筑理想国的。《乌托邦》源于《理想国》又高于《理想国》。该论从两位作的个人历史、所处的时代背景、内部、外部作用、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理论价值、作的学地位、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就其相同性、差异性和相关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哲学史上,柏拉图关于诗歌教育的看法向来很有争议。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虽对诗歌及其模仿术进行了攻击与批评,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无论学习还是教育城邦民众都需要借助于诗歌。诗天然地理解人的情感,借助于诗歌才能达到教育城邦的目的。被拒绝的是传统诗歌中坏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本身。这意味着一种新诗,它对以荷马为代表的城邦传统诗歌教育发出了强劲的挑战,并试图取而代之。《理想国》既是柏拉图诗歌教育的典范,也是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考德威尔在《幻象与现实》中阐释了阶级社会中诗歌与社会现实和精神幻象的辩证关系,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歌观点的区别与联系加以分析。考德威尔对柏拉图持批判态度,却对亚里士多德大为肯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雪莱在他的《诗辩》中,再次赋予诗歌的起源及灵感来源以神性,证实诗歌的创造性功能,明确了诗歌的主题和目的,并将诗人提高到了仅次于上帝的位置,从而建构了一个比柏拉图更神圣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恨别》及《送别》两首诗作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了拜伦与席慕蓉所作离别诗的相似之处。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的画面;在诗中将情感交织起来刻画离别的复杂心境;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