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提起记者,过去我们总是把他们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冕之王"、"正义"、"公正"等词汇联系起来.但近几年,这些词汇却变成了"红包"、"假新闻"、"狗仔队".记者的光辉形象似乎正在失去其光鲜的色彩,甚至出现了"新闻民工"、"防火、防盗、防记者"等一些说法.当下我国记者的社会形象是否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如果是,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又有哪些?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3.
驻外记者是我们的同行中特殊的一群,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向国内外的八位驻外记者提出了这几个问题: 1、您是何时开始任驻外记者的?曾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工作过? 2、您用哪种语言进行采访?怎样获取信息与采访线索?在日常采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付的? 3、您在工作中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同总部联系?平均每月发稿多少?采用的情况如何? 4、您参加过哪些国际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采访报道?您是怎样从争取时效、提高质量等方面同外国记者竞争的?您认为有哪些优势和欠缺? 5、您驻外时曾采访过哪些国家元首、政坛风云人物或当地新闻界知名人士? 6、您与驻在国的同行、其他外国记者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单位派驻的记者是否经常联系与合作?同当地别国驻外记者相比,您认为各自的短长何在(请举例说明一下您所认识的外国记者在敬业精神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11月8日,又逢记者节.记者,社会中一个看似特殊却又平常的群体.他们为什么要有自己的节日?社会对记者有什么要求?他们又当如何要求自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走进了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翟惠生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5.
2015年全国两会,3000多名中外记者云集北京同台竞技。其中,有一对父子"记者"尤其引人注目,吸引多家媒体报道。他们有何故事?他们如何看两会报道?如何评价对方的报道?本刊特约请这对父子撰文详述。  相似文献   

6.
做好新闻工作,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这是每一位新闻记者的共同心愿。要把美好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记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什么是记者的前瞻意识?记者的前瞻意识,特别是经济节目记者的前瞻意识对做好节目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经济节目记者的前瞻意识又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7.
破解媒体商业化谜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化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的记者是谁?20年前,那个时候一个新闻工作者确实是社会的良知,是在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是政府的舆论监督的工具,同时也是监督工商企业的工具.今天如果媒体变成商业化的企业,我们的记者职业如何定位?在商业社会里记者就是一个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的人.为什么这样讲?他可能是非常忙碌,他非常忙碌是忙碌什么呢?要忙碌一个封面文章,要忙碌一个独家报道,因为媒体老板很清楚,媒体要追求利润,以最低的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电视新闻界出现了一种怪象:对采访对象所做的采访,很多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说的内容也不完全是他们真实意思的表示,而是记者事先写好了稿子,让其把记者需要的话读出来。这种现象在各级电视媒体都不鲜见。这一现象出现原因何在?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如何做到新闻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9.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10.
谈到儿童图书的时候,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往往是教育.基于儿童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儿童阅读通常跟教育紧密结合.如何看待我国儿童图书市场现状?他们喜欢阅读哪些图书,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儿童图书出版者应该如何做,才能满足当前儿童阅读的需要?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儿童教育专家.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新闻天地》2004,(1):32-34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儿女是6-15岁的“艾滋孤儿”,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爱之家”。这个家庭是怎样组成的?他们如何生活?……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了这个家庭。  相似文献   

12.
王刚 《青年记者》2003,(11):54-55
繁峙矿难中记者集体受贿的丑闻,褪去了“老记”、头上的光环,使他们尴尬地站在公众的面前。“谁来监督记者?”、如何防止新闻界的“权力寻租”现象?如何正确认识、改善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在各种质疑和谴责声中,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记者,被称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该反思的问题的确很多。  相似文献   

13.
<正>如何参与数据新闻?如何使用市民数据服务于社会服务的改善?市民,极客与记者如何配合?看看NBC5,School of Data和Internews的经验。在Beyond crowdsourcing:How to get citizens involved 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众包之上:如何让市民参与到调查新闻之中)的主题演讲中,市民、记者分别站在他们的角度,谈到了这个问题:众包新闻的最新发展以及市民个体如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漄中,难免遇到很多被访者年龄偏大,记忆力衰退,甚至卧床的老者,如何打捞往事,让他们想起经历的过往,激活他们的记忆?是值得研究的一门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16.
报载:浙江日报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对该报记者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其内容是: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真?记者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他不正之风? 这则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的作法是明智的。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记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工作的好坏,在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我所接触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大多数记者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他们的采访精种都是  相似文献   

17.
记者:我提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报道的信息量。 教授:那么,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量,然后再说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好吗? 记者:那么,在科学的信息理论里,“信息”到底指什么呢? 教授:传播学的权威人物,美国人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他们合著的《传播学概论》中说:“凡是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言人每天与媒体记者打交道,想要获得媒体的正面报道,首先要赢得记者的信任,要"说服"记者,让他们接受或者认可自己的话。如何通过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来帮助新闻发言人更好地"说服"记者呢?不妨参考借鉴一下Sears的说服模型。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亚运会的中外记者如何抢新闻?如何争时效?又如何废寝忘食?这里,记者写记者、拍记者的几个小镜头,可窥见其点滴。  相似文献   

20.
王成华 《青年记者》2012,(36):57-58
当前,有些记者从互联网上扒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改材料写稿;有些记者每天想的是如何赶场子、拿红包、拎袋子,写出的稿子多是应景新闻。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笔者21年来的采访体会是:好新闻是用"铁脚板"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