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2.
贾小娜 《教育》2007,(1S):43-43
“亲爱的各位家长: 又是一个美好的新学期开始,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您的孩子一起进行这愉快的科学之旅,也衷心地祝贺您的孩子幸运地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两只蝴蝶     
《学前教育》2006,(4):34-35
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春游,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满目的春色,唧唧喳喳地说着,笑着……突然路边的广播里响起了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是《两只蝴蝶》啊。”随即合着音乐唱了起来“亲爱的,你慢慢飞……”孩子们热闹的大合唱顿时引来了游人的止足观看和议论。有的说:“唉,这么小的孩子就会唱这种歌了,他们知道自己唱的什么吗?”有的说:“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唱这样的歌儿呢?”带队老师望着沉浸在歌声中的孩子们和议论纷纷的游人,不知如何是好。假如您是带队老师会怎么办呢?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这样翻译,显然与上语意缺少连贯,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此句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相似文献   

5.
基本功训练卡帮助您研究教材,选择教法,辨析概念;培养您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您教育教学的能力。《基本功训练卡》祝您成为合格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时,有的学生这样计算:这样计算是否正确,如何评价这种算法?学生在计算“”时,绝大多数采用“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由于理性知识比较缺乏,课文中有不少知识对儿童来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甚至有些可言传的也远不如读后收到的效果好。我在教四年级语文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在讲读第七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第一节时,我采用教者和学生串读的方法。我读“八年来,您……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是您……可是您……我们还记得……”省略的部分学生读,读后再对调角色读。读完后我这样提问:“你们读了这一节,有什么感觉?”同学说:“几件事连起来写,读起来顺口。”“读起来语气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思考”方面,有这样的要求:“…….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们往往把学生作业中的“您们”说是错的,老师指出来后,多数学生在感情上不能接受,在写信,特别是在给老山英雄写信时,非用“您们”不可.下面,我对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您”这个字,收在《康熙字典·备考》中.《备考》中的字是“属无可考据或音义全无者”.《康熙字典》引《篇海类编》,说它是“你”的俗字.这就是说,“您”即“你”,内涵和外延全同.既然这样,那么“你”可表单数和复数,“您”也就可表单数和复数.事实上,在元曲中以“您”表复数是不乏其例的.例如《汉官秋》二折:“您卧重裀,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这是玄宗责众朝臣用语.既是“众”朝臣,就证明“您”为复数;又是斥责的话.证明“您”不为尊称.到现代汉语中,“您”的内涵丰富了,外延缩小了,它不仅表示“你”,而且有了“尊敬”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 ,高一语文教材收入该文 ,对其中的一句话是这样标点的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文后注释为 :“假如灭亡郑国对您有利 ,就冒昧地请您这样去做吧。”笔者反复地琢磨全文的语境 ,总觉得这里的句号固然可用 ,语义上也说得通 ,然而却又觉得其过于直白 ,不耐咀嚼与回味。在笔者看来 ,这句话如果用问号标点 ,会更符合当时说话人的身份 ,也更能凸显《左传》作者的笔力。首先 ,如果用问号的话 ,明显的表达一种反问的语气 ,语调是升调 ,答案蕴含在问题之中 ,不言自明 :“如果亡郑对您有利 ,我…  相似文献   

10.
案例:“山鹰”起飞了灯下偶读一张泛黄的旧报纸,当我读了《教师的激励托起一轮太阳》一文后,感触万千。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它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作文,高三(6)班学生刘勇走到我面前,脸上带着不安的神色小声对我说:“杨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诗。”说完就把他写的《山鹰》递给我。“呵,你怎么不给赵老师看?”他低着头,没有吱声。“他是你的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我一边接过诗稿,一边唠叨着。“赵老师看过,说我是癞蛤蟆……”“这是什么意思?”“说我期…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12.
沐浴着春城和煦的阳光,淡墨老师坐在宽敞、明亮的书房里,读着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青年读者发自肺腑写来的信: “……我很崇拜您的作品!您的作品无论语言、意境、章法等等,我认为是第一流水平的,真的是这样的!……”(青岛读者:×××) “……您的《故乡三题》等文字紧紧地咬啮着我,让我深深地回味着。……”(云南文  相似文献   

13.
[作文题]《_____,我想对你(您)说》温馨提示:1.根据你要倾诉的对象,选取适当的称呼,如“妈妈”、“老师”、“xxx同学”、“朋友”、“市长”……2.文体、字数不限,但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相似文献   

14.
“老师,这事不是我干的,您可能误会了……”“老师,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请您听我解释……”“老师,这些难道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吗?您也太……”“老师,您有没有搞错?您这样批评、责备我,对我太不公平!”上述话语,作为班主任并不陌生。当学生受到批评、责备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搜寻有关证据,重新对自己的言行作某种审度,判断批评的正误并作出反应,这种自然产生的心理意向,称之为“寻证心理”。一般来说,正常人在遭到批评、责备时都会产生一种愿望,希望寻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说明自己并无错误或责任不大,或是能找到…  相似文献   

15.
马宏东 《湖南教育》2007,(10):42-42
近几年,笔者竟然发现语言权威专家,甚至中学语文教材都使用这样的句式。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写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段说明:“……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向沙漠进军》开篇第一句就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最××的之一”这种句式合理吗?  相似文献   

16.
“把鸟笼子打开.把自由还给……” 乍看这句,您觉得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台湾诗人非马这样说:“打开笼门,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相似文献   

17.
妙语圆桌     
1.小仲马应邀去看一个朋友的剧本演出。剧作者和小仲马并排坐在最前面的位置上。看戏时,小仲马老是回过头来,嘴里嘟哝着:“一个,两个,三个……”“你在干什么?”剧作者问。“我在替您数打瞌睡的人。”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这次,那个朋友也回过头来找,找了半天,居然也找到一个。“亲爱的,您的《茶花女》上演时,也有人打瞌睡。”小仲马向他朋友指的方向望了一下,“您不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上次看您的戏睡了,至今未醒的人。”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成为《美文》决赛会场的中心话题作为山西省惟一进入“美文全球华人少年征文大赛”决赛的翟雪婷在寄给编辑部的信中这样说道:“……在比赛之余,我们除了谈论收获(包括奖金),谈论《新概念》,更多的则是谈论《新作文》了。我发现,许多参赛选手,包括指导教师的参考资料里都有这本杂志。他们都说这个刊物办得很好,清新、活泼、有品位……”在翟雪婷来信不久,又有更多的电话在询问关于《新作文》的一些事宜。坐在电话旁边的刘编每天下班都要说:“今天又有好多电话……”讯:信件资●“坏稿”寄给《新作文》江苏省滨海县滨海…  相似文献   

19.
陈先生,日前读到您在人民学社出的《漫说(水浒)》,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清人袁枚有诗:‘双眼曾经秋水冼,一生不受古人欺。’古人欺,不可受;今人欺,同样不可受。所以本书的重点在于把古今的有关欺人之谈戳破,还读诸君《水浒》的真相原形。”记得您在课堂上也引过袁枚的这两句诗,看来是有些偏爱吧。  相似文献   

20.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如《 ,我想对你说》。这个题目,完全可以运用书信体来完成。选择好“想对你说”的对象,然后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展开。如写《爸爸,我想对你说》,开篇即表明自己的态度:爸爸,您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然后可以用几个段落来“证明”为什么应该休息:每天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这个家;空闲时间看望爷爷奶奶……一点也不爱惜自己。这样构思,就应该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佳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