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日本出版人提出“编辑力”的概念,认为成熟的编辑应该是具有“完整人格”和非凡能力的人;不具备“编辑力”很难做好编辑工作.从中国近现代出版人的出版理念和实践中,可以提炼出有意义的、体现“编辑力”的精神.这种出版精神,对于编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瑜 《出版广角》2012,(6):47-50
他从业30年后从管理岗位重回出版一线"再作冯妇",被评为"新锐出版人"和"798致敬创意出版人";有人认为他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在为出版业唱最后一曲挽歌,头顶美好理想,悲壮前行".他说,每个出版人都需要有一点堂吉可德的精神,每个出版人也应该有自己向往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3.
德·能·识——论出版人的三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现代出版产业飞速发展的世纪。在这百年岁月中,现代杰出的出版人集德、才识、学识、胆识于一身,参与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革,确证着自身存在的巨大价值。 德、能、识——是现代杰出出版人的三个崇高境界,也应该是新世纪出版人努力追求并达到的。 一、从“德”这一品格讲,现代出版人应该把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完美地统一于一身。 社会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程度的砝码。对现代出版人来说,在职业行为和言行举止中自觉地用社会道德来规范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受普遍性的社会道德的约束外,现代出版…  相似文献   

4.
祝元志 《出版广角》2016,(22):26-28
“出版+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出版”,出版人依旧迷茫.互联网进入2.0时代,出版业对互联网依然爱恨交加,图书阅读是全民刚需,是最大的流量入口,却有很多出版人依旧没有走出抱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局.本文试图论述“互联网+”对出版人的思维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张艳娟 《出版参考》2010,(10):23-23
伴随着出版业的整体转企改制,期刊业的“出版人制”势在必行,期刊业亟需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人”。作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出版人的素质将决定着期刊的成败。那么,一个真正的出版人,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47.中国出版界有两种极端的现象值得重视,一是一些精英出版人具有高深的思想意识而没有成熟的市场意识,总是躲进象牙塔,专注于精英文化——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做出版肯定是要碰壁的,只有具有整体的策划能力和成熟的市场意识,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人。另一种极端的现象是,一些出版人不学无术,急功近利,不从图书选题和内容上狠下工夫,而是把大量的精力使用在印制、包装和炒作上,甚至拙劣地跟风出版和出版“伪书”,其结果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7.
赖德胜 《中国编辑》2006,(5):43-46,80
在某种意义上,图书出版的关键在于选题的策划与实施,绝大多数图书的面世,都是出版人精心策划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从已出版的图书中发现出版人和出版机构的理念,对此已有很多文章进行过梳理。本文想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讨论图书选题策划,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优秀图书,二是如何策划出版优秀图书。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时期,也是报刊新闻业务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战争不断,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新闻出版业发展艰难,新闻出版人从业生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险性和复杂性.主要袁现为战争和敌对势力暗杀恐怖活动,使新闻出版人工作凶险;各方政治势力打压,使得出版艰难,表达受禁,言论自由难以保障;新闻出版条件简陋、从业环境艰苦;技术落后和政治阻碍,导致传播渠道难以畅通;社会动荡导致薪酬收入不稳定,从业人员生活艰辛;新闻出版人职业素质和素养还处在成长期,职业精神、业务能力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一本好的图书,可以让读者增长知识,让人树立人生理想、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学习,而一本不好的图书则让读者的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响,也可能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当今,我国图书质量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图书选题水平不高,商业化、庸俗化倾向严重.畅销书成了众多出版人追逐的"热点".这种在经济学上叫做"搭便车"的现象,使很多出版物泛滥成灾,这对出版业来说,无疑是一大灾难,长此以往,它将严重破坏出版生态,削弱出版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对出版社的品牌塑造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出版业清新、朴实、脚踏实地却又领先潮流的运作经验,对于在夸夸其谈、浮泛潦草、以炒作种种“时髦观点”、“前卫理论”为标榜的当代出版风气中浸淫日久的出版人来说,真是一种清心明目却又直指心底的启迪,不觉让人思索很久很久……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出版     
<正>编辑部希望我就“出版与阅读”写一篇刊首语。命笔之时,我想把刊首语的题目定为《阅读与出版》,因为出版要从阅读开始,没有阅读就没有出版,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试想,一个不怎么阅读甚至不爱阅读的出版人怎么能做好出版呢?可是,好像我们有些出版人包括高校出版专业的一些老师和学生并不曾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出版力是从国家与时代的阅读而来,同理,一个出版人的出版力也是从他的阅读而来。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华现代出版业百年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现代出版人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出版大国,更是一个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出版强国。为了实现中华出版强国梦,刚刚进入21世纪的中华出版人正在切实付出自己的努力,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把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中华出版人从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从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呆的时间长了的出版人,踏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该如何问候带着许多未知和神秘的新时代呢?大家似乎都共识于“新机遇、新挑战”,共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而努力谋求生存、发展和壮大。然而,强存弱毙再不仅仅是一种警示,而是现实。这对于从传统出版理念、传统出版方式中走过来而又背负着重托的出版人来说,无疑是从未有过的困惑。一道门槛,拦出一串问题,带出无穷忧思,但同时也激扬起新的生命浪花,对新天地的探索何等刺激。忧思是一种责任,刺激代表一种  相似文献   

14.
《出版经济》2004,(7):16-16
定性来看,造货能力对出版人来说有几道门槛.由高到低,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出版界普遍认为,对刚进入出版行业的新人来说,年加工100万码洋的图书已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一年忙碌下来,生产图书的能力达到千万码洋以上的出版人,可以说是小有规模;而突破亿元码洋的造书能力,对出版人来讲,则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有5亿码洋造货能力的出版人,则是出版界的高手;10亿码洋的出版造货能力,目前当是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出版无学”的帽子令出版人不平和激奋。然,平心静气想想,出版的理论建设、理性思维、概念体系是何等薄弱,而新知视野是何等封闭和狭窄。出版界有关“知识经济”的读本出版可谓多矣,但对自身知识的充电紧迫感却迟钝、淡漠。本刊特辟“新知视窗”,目的在于为出版界打开一扇扇新知识、新概念、新思维的“视窗”,给出版人的大脑吹送些许外部世界新鲜的“负离子”。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来,数字出版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出版机构特别是专业出版社,加快了出版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深加工工作,部分单位也开始踏上从出版商向信息服务商或知识服务商的转型之路,这其中专业知识库建设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趋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的关注。对出版人来说,专业知识库建设是一项新业务,以往它主要属于图书馆界和信息服务商的工作范畴。随着出版人对数字出版理念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意识到图书除了单本发行外,还可以作为一种整体性内容资源进行开发。对这种资源的开发,挖掘其内部蕴含价值逐渐成为专业出版机构转型发展的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7.
“出版人职业现状调查”是一项面向出版从业者开展的关于从业现状的持续性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对调查样本信息分析,了解出版从业者的职业状态。本文是该项活动的第三次调查成果报告,报告对2022—2023年度出版从业者的工作任务、薪酬福利、职业成长、职场压力与心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开展分析,并从行业政策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及业务创新发展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出版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刘硕良先生是出版家又是我的忘年交,因为新世纪即将到来,他要我这个较为年轻的出版人说几句话。这种盛情,实在难却,就像宾朋在餐桌上聚会不得不站起来祝酒一样,感慨良多,却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又该说些什么才好。时光匆匆,转眼已是不惑之年,从事出版也届二十余载,可对出版没有作过太深的研究,就连为“出版”二字下个确切的定义都不会,我也不可能为这变化纷繁的出版界提出任何有益的意见。对于出版人来说,出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积累和传承的过程,出版的职责,就是为黎民服务,为社稷服务,为千秋万代服务,这一点对古往今来做过出  相似文献   

19.
践行公益精神是每个出版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文章阐述新时期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分析新时期出版人公益精神的现状,指出新时期出版人公益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并从出版企业和出版人两个层面对出版人公益精神的创新培养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加强出版人公益精神的教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出版人喜欢畅销书,满眼充满爱意,出版人讨厌畅销书,献身换来的却是两手空空。但对于出版业来说,畅销书是拉动出版产业的一种魔力,它加速了出版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