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江飞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我收到了他的散文集《纸上还乡》(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一一读过来,关于江飞散文的印象逐渐清晰了。如果要说这本散文集的主旋律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母亲、父亲与故乡罗岭。这不光是指这本书关于父母与故乡的文字最多,而且也指江飞30岁以前的情思主要聚焦在这里。然而,父母与故乡似乎也是散文写作的永恒主题,那么多人写过这个主题之后,江飞又该如何去运笔呢?  相似文献   

2.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故乡家园永远是一个涵义丰富的魂牵梦绕的地方。沈从文15岁便离开了家乡凤凰,顺着湘西的水,走出了“边城”。但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湘西。正如沈从文自己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故乡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人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拿起我这支笔来,  相似文献   

3.
有的青年作者读了《谈散文写作》一书之后,来信要我再谈谈写散文的体会,恰好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中国散文百家谭》的同志也来函催促我交一篇写散文的体会,思来虑去,将日常写散文的一些想法组成了这篇文章。对于文学艺术我有着多种爱好,我喜爱书法绘画,我也喜爱写诗,我尤其喜爱写散文。我在侧重于写散文之前,曾经侧重于诗歌创作,那是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80年代我才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写诗与写散文,我觉得在剪裁素材、创造意境、提炼语言等方面,有其共同的艺术规律。所以从写诗到写散文,这个转变如水到渠成一样那么自然,那么自如,不象有人所说的是“隔行”。我应  相似文献   

4.
我于四、五岁时入私塾,念的是《孝经》、《千家诗》以及《论语》、《诗经》等。到八、九岁才进家乡莆田的砺青小学就读,这时候,由于老师的介绍,也由于自己在阅览室随便翻阅,开始与当时出版的《小朋友》、《儿童世界》等儿童期刊结识,随后又与《少年》、《学生杂志》以至《中学生》结识了。非常明显,这些少年儿童乃至以后读到的以青年为对象的期刊的阅读,对于有关我的德、智、美等方面的观念和情感的陶冶和培育,起了不易觉察而又十分明显的作用。我后来在文学创作方面,对于儿童诗、儿童散文以及童话的不时的尝试和发生不衰的兴趣,可能在幼时读了诸如《小朋友》等有很大关系。我大约在一九四八年,开始向《小朋友》投稿,投寄的作品,记得主要是一些儿童诗。当时的主编是陈伯吹同志,记得写稿的有施雁冰、黄衣青、鲁兵、圣野等同志。陈  相似文献   

5.
客观事物的美,只要目光所触及到的,你能看得见,他能看得见,我也能看得见;其实不然,都能看得见,并不一定都看见了,更不一定都能发现它的美。欧洲有一位大画师说:“有些人看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看见。”他讲的是对于艺术之美,原因就在于有的人并不具备一对审美的眼睛。写抒情散文,就要善于发现客观事物之美;那些美的,艺术地再现于散文之中,可以令人陶醉,引人遐思,还可以使人们的知识眼界有所开阔,精神为之升华。  相似文献   

6.
我喜爱散文,我的教学工作又与散文密切相关,所以,我尤其厚爱《散文》杂志。在我的感受中,《散文》象一个气度高雅而深沉的淑女,它不着粉黛、丽质清新、光彩照人;它又象百花园中的一枝兰花,高洁又  相似文献   

7.
闲读偶记     
台湾作家余光中,以诗名世。他的散文,也独树一帜。这册《鬼雨》(花城出版社出版),是他的散文选集。我读过一遍,又读一遍(值得重读的散文集可是不多),越读,越品,越觉着有一种又深又长的味。在其他散文家(包括大陆和台湾)的作品里,从没有读出过这种味。究竟是啥味,很难说清,反正使人十分受用。他在《逍遥游》中慨叹:“当你的情人已经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觉着,他的散文,正像一首可以送给玛丽、玛丽也会欣然接受的菩  相似文献   

8.
自从编辑浙江法制报副刊《天日山》以来,我便与法制散文和她的作者们交上了朋友。把法制与散文嫁接在一起,会否是一杯难喝的“鸡尾酒”?我没有研究。但细想来,既然有法制文学一说,总该也可有法制散文吧。《左传》及韩愈、柳宗元著作中的一些篇章,似乎就有法制散文的痕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为繁荣法制文学(包括法制散文)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法制报副刊的编辑,我也常常发出“苦恼人的笑”:真  相似文献   

9.
读一部书稿,认识一个人。读《消失的河流》,认识了金少庚。不记得我是否见过他,即便见过,也无印象,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在文章里,不仅有其人,更有其心。尽管,他和我不在一个年龄段,却一样从农村走出,且都最终从事笔墨营生。还有,他的家乡和我的家乡相距不远,  相似文献   

10.
离去复归来     
上海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故乡.然而,真正对家乡开始有深刻认识,还是在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那些回望与故乡缘分的日子里,是身在异乡的. "归去来兮",四十余年了.白驹过隙,那记忆依然让人难以忘怀.现今,将离别故乡又归来的点滴记忆留存下来,是朝花夕拾,是我们这一代人为自己留下的一份纪念.  相似文献   

11.
因为在《美文》杂志社工作,就接触了许多作家。作家里也是各色人等,有的文不如人,有的人不如文,有的见过一面了从此不愿再见,有的相见无事,不见倒又想他。唐兴顺是从河南风尘仆仆地来过一次,他长得很厚实,言语也质朴,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在我的观人经验里,越是像文人的越不是真正的文人,模样朴拙者却往往成文章高手。再者,不服一人或逢人便服都是妄人。唐兴顺走后,我对编辑讲:要重视这个人。果然以后他写得很多,除了在《美文》上发表外,国内一些重要的报刊上常见到他的作品。我曾经把他和许多作家作过比较,企图要验证我的一些看法,比如他…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看到许地山的名字,是在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上。《落花生》,一篇看来并不怎么起眼的小品散文,拙朴单纯,从一粒花生却也可映照出人生。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我极爱读的刊物,不仅因为那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文能给人一份好心情,更因为那主编贾宝泉撰写的“编后记”独出机杼.构思巧妙理趣互映,让人多了份思索与关心。他结合来稿中存在的问题,每期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他将严肃刻板的散文理论与写作技巧拆大化小.变静为动,一番情与理的融汇,理与趣的铸炼,那轻灵、律动,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一篇篇“散说散文的散文”便从笔下流出来。读罢这一期,还会让人牵挂下期,他到底还有多少话要说,会不会重复?读过这部“编后记”的结集《散文拈花录》书稿,我恍然省悟,有关散文的话题他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相似文献   

14.
闲读偶记     
宗璞:《铁箫人语》 《铁箫人语》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宗璞的散文选集。这是我所见到的宗璞散文的字数最多的选本。宗璞散文,产量并不大,佳作却很多。不像有的散文家,连篇累牍地发,一本一本地出,读者记得的篇什却极少,甚或没有。 我读宗璞散文,有两个明显感觉,一是感情真,二是语言美。 情是文章的根。无真情实感,作品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徒有一堆文字,其实是死的。时下常见一些文章,虽有千言万语,一眼便能看出,作者是在说假话,是在唬读者。笔下的东西,并不是他心中的东西,或者说,他心中并没有东西,只有一些空泛的辞藻。读这样的文章,是活受罪。宗璞的散文,俱是有感而发,“为情而造  相似文献   

15.
一位初学写作的同志问我,象我这样无名小辈写的稿,给人家寄去,人家看不看呢?我听了先是觉得好笑,想想却又觉得沉甸甸的。说实话,我也是有过这样担忧的。通讯员写稿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写一篇稿子,有的要花费五六天的业余时间,常常熬到深更半夜。有的写批评稿,受到了残酷地打击;有的抱病写稿。当他把稿子寄走的时候,作者的心也随之一块飞去了。当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稿子在报上登出后,却又变  相似文献   

16.
《红枣林》是我二十四年前写的一个短篇小说。那年夏天,我开始酝酿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艳阳天》。为了丰富充实素材,在北京郊区的“生活基地”跑了一圈之后,回到故乡蓟县。久别的吉素村,在我的心目中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之感。街还是那老街,路还是那老路,新宅院没增加,仿佛连村头的老榆树也未曾长粗多少。只是人变了:昔日的壮年成了老头子、老太太,孩童成了小伙子、大姑娘。使我特别惊讶的是表妹的变化:我告别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等职务,潜心写作。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历史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了系列性的文化散文,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为当代中国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到目前为止,余秋雨已出版了三本散文集,即《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和新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秋雨散文》。对后一本集子,作者特别偏爱。在《文明的碎片》的序文中他就说:因为谢绝了一些出版社的出书要求,已经得罪了不少人,“我只同意我家乡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出我的一个较为完整的  相似文献   

18.
这本《一事能狂》散文集吸收了我国传统散文的朴素美,同时又包含有现代意识,在朴素之中充满了灵动,从而超越了传统散文创作的单一模式,具有鲜明的个人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题目     
有的青年业余作者来信,希望我谈谈散文题目的选择。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有华丽的,有朴素的,有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予诗意的,有一字为题的,也有长到十余字的,这可说是千姿百态了。读者从题目读起,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境界之中。尽管题目比之于内容还不那么重要,然而那些新颖的、富有诗意的、含蓄的题目,比之一般的常见的题目,要醒人眼目,引人入胜。一篇散文,应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题目,它不只要告诉读者本篇散文的意图(当然不直截了当为好),更要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常见到的散文题目,直接表达内容的比较多。记述一个人物,描绘一个地方,游览一处古迹,以人名、地名、特产、古迹为题目。这一类题目虽属一般,如果所写的人物、景物是有特色的,也能吸引读者。比如:《藤野先生》(鲁迅)、《梅园新村之行》(郭沫若)、《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日常更多见的散文题目却是《长安道上》、《太湖游记》、《泰山风光》等等一类的,尽管这些名胜有许多人写过了,因为作者所摄取的景物  相似文献   

20.
专栏与特色     
从今年元月起,我报创办了一张四开四版的增刊《周末》.《周末》第一版辟有"我和南京"专栏,每期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一篇回忆性散文.从半年多来的实践看,读者对这一专栏的反应是较好的.有的读者说:'我和南京'专栏颇具地方特色,使人读后得到感情上、精神上的满足."也有的读者来信说,开辟这一专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请允许我以一个故乡人的身份,对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祝贺."目前,这一专栏已在读者中留下较深的印象,越来越受到注目和欢迎."我和南京"专栏是随着《周末》创刊应运而生的.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