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谭娟 《传媒》2020,(2):45-48
优秀影视作品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其版权的对外输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文化自信,同时也响应国家“文化出海”的号召,中国的影视行业应该重视对影视作品出口的扶持。本文通过对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出口现状的梳理,分析目前我国影视版权对外贸易的现存障碍,并在转换国际视野的基础上,从内容创作、发行策略和政策扶持等多方面提出影视作品“走出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国剧集在亚洲范围内被不断翻拍。从翻拍到被翻拍,不仅体现了中国影视行业地位的提升,更是转文化传播范式下“互联互通、共生共荣”理念的很好诠释。本文关注这一现象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机制,从类型建构上的平行关系、生成逻辑上的互构关系,以及意义解码上的递进关系三个维度,探寻中国剧集海外输出之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本质上要求讲好“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实现文明互鉴。基于互嵌混融视角,研究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播破壁的可行出路,即挖掘“人类故事母题”的题材串联人类共通性,用“互文拼贴”的符号嵌合接口消解文化障碍,以视觉影像为主要载体跨越文化鸿沟,并坚持“个人优先”的“个体叙事”打破国际舆论壁垒等。这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异质文化互嵌混融、共生互鉴的文化传播通道,有助于提高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多元文化适应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佳炜 《青年记者》2022,(18):74-76
以西方文明模式“化全球”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已经无法为“一带一路”倡议所引领的“新型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现实解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急需切换至“转文化”传播这一新维度进行考量。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文化”创新路径:兼顾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文化杂糅、创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迷因产品、增强基于日常生活的软性议题挖掘、重视非国家叙事的复调式传播。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转文化传播的逻辑后,探讨综艺节目出海转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并提出未来综艺节目可通过打造多元主体、传播内容在地化、搭建优质传播平台等方式来实现“出海”,更好地进行转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袁梓潆 《传媒》2023,(10):54-56
三星堆“考古热”走出国门,是国际传播领域近年来发生的现象级事件。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灿烂明珠,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样本,其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成功样本。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从传播符号、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三星堆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影视作品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传承、升华和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传播中的特征,认为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现在心理结构的再现与认同、精神气质的延续、民俗风情的再现;文化升华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家国一体化”思想的展现及对多种文化表征的“杂糅”;文化解构则体现为“戏说”中的古今对话、情感表达等.  相似文献   

8.
文化已成为国家形象叙事框架能否成功的关键,文化间性是多种文化之间对话交往的前提条件,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再到“转文化”间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诉求。国家形象是基于文化间性理论意义生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框架体系。本文基于文化间性、转文化理论,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自塑”“他塑”“间性”等维度,研究了挖掘中华文化元素、拓展泛媒介化空间等文化间性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霍雪莹 《报刊之友》2014,(4):152-153
本文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趋势入手,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现实角度的分析。力求在借鉴的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经验的同时,提出适宜我国发展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倡“文化立国”“读书立国”的政策支持以及关注受众、内容为王三方面维度来阐述,希冀可实现传播“中国梦”的世界愿景。  相似文献   

10.
孙浩  巩奕 《中国编辑》2024,(4):90-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短视频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符号学理论框架进行文化透视,发现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深刻发挥作用,通过贯穿符号生产、符号选择、符号释义的全过程重塑了文化传播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古今互通、“情”“境”互应、人机互构的全新图景。这对于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岚 《新闻战线》2023,(22):30-33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文化宣传的责任感使命感,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报道精品工程,推进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提升“文化出海”传播能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用心挖掘者、创新表达者、现代传播者,努力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巴蜀文化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多元化视角、全球化表达,讲好中国城市故事;搭建平台、双向互动,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寻找共情、创新展示,让“借船出海”行稳致远;提高传播艺术,以文化为根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人民网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际范儿”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不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3.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于2020年9月11日正式上映,从动画版本初始时隔20年,终于迎来真人版电影.然而这部众多大牌华人明星参演的真人版《花木兰》却并未形成业内期盼的高热之势,口碑与票房皆不尽人意.以中国经典故事为素材的《花木兰》是一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影视作品,却充满了西方人封闭而刻板的"东方印象".文章从中华文化符号的表层构造、核心思想的更替、"印象东方"的人物形象设定等角度深入剖析了西方对中华文化的想象,阐述了目前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并从降低"文化折扣"、文化共性解码、融合中西文化精华以及明星选择多元化等方面对症下药,提出了解决路径,以期对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游戏出海”成为文化传播领域的热词,中国游戏产业迅猛发展,并在全球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其自带创作人、创作环境中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出海过程中遇到不同文化氛围下的游戏群体容易产生“不适应”性。如何让中国游戏被外国玩家所接受,如何让依附在游戏中的中国文化能被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理解是一个现实的棘手课题。本文通过试图探索游戏这一独特的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规律,以及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克服文化的差异性和不适应性,给出实现游戏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对策,以期发挥出“游戏出海”带动文化传播的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15.
十余年来,作为数字出版产业增长点的国产游戏出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效益,收获了海外玩家的热情回应。但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载体的国产游戏出海还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如海外玩家对中华文化元素的辨认理解程度差异、高低语境转换困难造成的设计者编码难题、利益优先带来的企业风险忧患、“买量”和“氪金”影响玩家文化观感。对此,应提高企业意识,兼顾双重效益;加强文化引导,探索精准传播;办好出版智库,做好产研对接;注重长效评估,加强海外监管。  相似文献   

16.
周敏  赵晨雨 《现代传播》2022,(12):48-55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出海带来数字化变革,当前数字文化出海已经成为打破多元文化边界,重新塑造互联网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新格局的重要实践。因此,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互联网环境中,为了寻求文化认同、构建数字时代的国家文化形象,需要关注到数字文化超越地域界限的互联网属性,在内在叙事上调整叙事策略和话语内涵,同时从媒介技术视角推进外部载体搭建,从而有效应对世界文化浪潮的翻涌和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在变革中塑造中国当代数字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游戏产业是数字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任务,也承担着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当下,国产游戏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国产游戏出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途径。以国产游戏出海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为切入点,采用SWOT分析法探析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国产游戏出海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分别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创新发展策略,进而为数字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球化的西方文化中心模式已经无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提供理论阐释。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趋同性交织缠绕的背景下,传播学者顺势提出杂糅共生、兼容并蓄的“转文化”理念。转文化传播关注的不单单是文化信息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异质文化流动的可能性,在转化中消解异质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以和平的方式促进彼此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转文化传播在技术上借助社交短视频平台提升传播速度和效率,在情感上调动受众的共情能力增强地球村的强烈认同感,在内容上打造风靡全球的迷因产品促进文化的创新再生产。这些创新路径为破除文化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对外传播形象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杨昱  杜超凡 《今传媒》2020,(4):118-120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布局进程的不断加快,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大我国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力度,已成为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影视作品的“走出去”战略获得显著成效,部分作品不但被国外受众所认可,甚至引发了现象级传播。但也有一批优秀作品在海外受到冷遇。本文基于框架理论,从比较视野出发,通过对《甄嬛传》和《陈情令》在海外传播所产生的不同状况进行探索分析,从而为中国古装剧的对外传播提供可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潮”进入3.0时代,更加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此同时,短视频传播以其门槛低、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受“Z世代”年轻人喜爱。本文通过短视频传播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国潮”热背景下传统戏曲、民俗手艺与文化博物馆等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