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与课之间,大家习惯称之为“课间”。设置课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仅仅是上厕所,而更多的是游戏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总会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此,我们姑且称之为“课间文化”。  相似文献   

2.
翁金国 《教书育人》2013,(11):50-51
大家习惯把课与课之间称之为"课间"。学生在课间的游戏或其他活动所表现或折射出来的文化气息、文化元素,被称为课间文化。课间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气息,它不仅是现代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所以积极  相似文献   

3.
课间,在我国有多种称谓,包括课间休息、课间活动、课间文化等等,其实质都是指学校课与课之间的间隙,持续时间10分钟,上午一般都会有一个大课间,持续时间20-30分钟,而学生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即是课间生活。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尚小、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课间生活离不开成人的监管,这也是中外许多研究课间的学者们的共识。监管的内容主要涉及:安全问题,防止出现攻击行为和欺凌事件;场地问题,学生课间活动的场地无非是教室、楼道和操场,各个地方都要  相似文献   

4.
吴冬杰 《成才之路》2009,(12):98-98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与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种更加科学新颖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与以往相比较。大课间体育活动目的性强、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学生参与性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就如何开展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见.希望能对推动“大课间活动”深入广泛地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8,(97):118-119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响应教育部的规定——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内容丰富,运动时间长,形式多样化,参与人数众多,练习强度适宜等特点。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紧张且长身体阶段,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效果。现阶段大课间活动大部分都是在传统课间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本文就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怎样有效开展做些浅述。  相似文献   

6.
“1+N”模式是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创新,是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运动需要的一种模式。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既有特色,又有趣味。实施小班化体育大课间活动“1+N”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将各班级比赛结果列为班主任年终考核的加分项目,积极开发更多适合在大课间比赛的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7.
王超  戴红云 《考试周刊》2012,(77):120-120
1.前言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一项全国性阳光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同志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是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体,要把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的喜欢,首先要掌握学生喜欢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为内容和形式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最直接因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彬彬  蒋健 《辽宁教育》2023,(24):68-71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传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难以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真正作用,难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难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当前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可以尝试构建“一班一品”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通过整体建构、自主谋划、常态训练、会演评比等策略,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许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陷入安全“恐惧症”,从而导致一些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权利的缺失。有的学校制定一套《学生课问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规范学生课间活动:教育学生文明休息,不在教室、走廊、操场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不攀爬爬杆、篮球架、单双杆、铁门等设施,不跳乒乓台及校园各处台阶。班主任在课间随时巡视学生在教室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课间,在我国有多种称谓,包括课间休息、课间活动、课间文化等等,其实质都是指学校课与课之间的间隙,持续时间10分钟,上午一般都会有一个大课间,持续时间20-30分钟,而学生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即是课间生活。  相似文献   

11.
刘成建 《成才之路》2011,(36):71-71
一、提高认识,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 进行“大课间”活动,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的有效载体。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2.
大课间活动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课间积极性休息形式,近些年来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快乐大课间”、“阳光大课间”,既能充分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精神疲劳,又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对班级成员有着较大的陶冶和教育作用。现在.许多学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注重塑造浓郁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注重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环境熏陶和教育。然而.在学校德育管理和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大多数学校较少关注课间活动时的班级文化建设。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课间活动中的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14.
笔者日前在参观某一所学校的时候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课问的时候,学校中所有的值日教师都准时到岗(如各个楼梯口、学生活动区域、走廊过道等),与此同时,校园内还有一位老师(估计是德育处的),手拿摄像机,一边巡视,一边拍摄。笔者颇为不解,为何要如此呢?在该校一位老师的“指点”下,我打开了这所学校的校园网站,在“好习惯”这一栏目里有“每目课间“这一子栏目,打开一看,里面不仅有值日教师对每个班级学生课间活动的记录情况,还有一些“典型”(如追逐打闹)的视频资料。  相似文献   

15.
“大课间”活动以全新模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对传统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如何让学生重视“大课间”活动,喜欢上“大课间”呢?这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的目标和任务。“大课间”活动是对紧张的文化学习的一种调节,是一种放松,还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促使学生在操场上,在阳光下陶冶身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经过一学期的观察总结发现,刚开始学生重视程度很高,兴趣很浓,乐于参加,学生感到很新鲜。时间久了,总重复以前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又没有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应付“大课间”。  相似文献   

16.
大课间既是一种体育生活,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学生在阳光沐浴下的操场上参加丰富多彩、强度适宜的全校性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高质量的大课间活动可以体现师生健康快乐的精神面貌,是严正校风的窗口活动,是展现在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本文从以德树人、启迪智慧、强身健体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场地环境下开展好大课间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障。它既是规定的体育内容,又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起来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力手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既要把体育活动寓健身于快乐之中,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结合健康教育,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传统游戏”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可以反映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引入“传统游戏”,不仅仅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贯穿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宗旨.  相似文献   

19.
高平 《广西教育》2013,(33):88-88
大课间活动是融健康、娱乐、文化于一体,广大师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一种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使校园增添不少活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开展好学校大课间活动,转变观念是前提,全员参与是根本,形式多样是关键。一、开展大课间活动,转变观念是前提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但是学生锻炼体能的需要,更是学校体育教学功能和价值的体现。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20.
课间活动是调节课次的缓冲间隙,它不是课堂的间断,而是课堂的继续,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好课间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工作能力,以及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山区村小的课间活动,则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有必要研究课间活动的指导与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