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心灵祈祷     
战争是什么滋味? 我问过许多朋友,我读过这方面的书, 都没有能准确地回答。大概是人们都没有真正体会过吧。说战争是风平浪静的,是生活无忧的人;说战争是波涛汹涌的,是心中装满恐惧的人,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它。叩开历史沉重的大门,虽慑于它的沧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说明】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难以真正体会人在战争中的恐惧、迷茫以及遭遇战争后人内心的伤痛。如何拉近学生和战争的距离,触动他们的心灵,这是课堂开始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二、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一生分成了若干个故事,内容庞杂,难以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因此,本课设计让学  相似文献   

3.
中日战争已经过去61周年了,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著下此文。本文论述了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包括那些具有军国主义思想、野心的天皇、军人等人的战争体验。但真正的战争体验是亚洲及整个地球上牺牲者的体验,战争对他们无异于牺牲、痛苦、灾难,这对日本平民来说亦如此。做为中国的青年学生,我们既不能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还要不断的反省,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教训,来维护全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4.
和平与发展     
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去发动战争。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的损失。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人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5.
经历过严寒.才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经历过黑白颠倒,人性遭践踏,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尊严的珍贵。 1977年“四人帮”已粉碎,但套在教师头上的“两个估计”枷锁还未打开。出于10年“文革”高压下的恐惧.许多教师不敢说.不敢干,徘徊观望。  相似文献   

6.
从“九一八”到“八一五”,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伤亡达1800余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折合1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抵抗,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民族的性格     
读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最强烈的感觉是法西斯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平生活被毁灭,"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可这一切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大量军人的牺牲与平民的伤亡:索洛科夫一家四口,孤儿万尼亚的爸爸与妈妈,还有千千万万的士兵……战争的残酷无情,使无数人面临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生死的考验,在战争恐怖笼罩下任何人都很难躲过。与极少数变节叛卖的畜生截然相反,也与某些人的叫苦连天不同,索洛科夫是一条硬汉子,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他完全经受住了考验。他嘲弄那些蹲在战壕里给  相似文献   

8.
感动     
以前,总以为“感动”一词只能用在一件很大很大的事上,认为只有在某个人为你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为你做了很大的牺牲,你才会感动。然而,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原来“感动”也可以是夏天里的一杯凉茶,冬天里的一件外套……朋友,仔细想想我的话,  相似文献   

9.
王芳  钱萍 《教育艺术》2004,(11):4-5
“爱是神圣的,它能将一切东西变得很美丽。”今天,当我们重拾两年来和小哲的一段段时而忧伤恐惧、时而温馨美丽的往事时,才真正理解和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陆川的《南京!南京!》以艺术的辩证法则、非意识形态对抗、非民族主义的立场、文化批判的精神、"复调"的叙事、还原历史真实和人性真实的勇气、"差异书写"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战争中的"他者"——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人角川,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继姜文的《鬼子来了》、冯小刚《集结号》后的又一部特立独行的中国战争影片,是一次在"包容他者"的人文理想和艺术原则基础上的对电影美学疆界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2.
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呼风唤雨,而且在中国电影文化当中也独树一帜.纵观冯小刚的影片,除了当初的幽默、诙谐,更多的包涵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对民族的思考、对人性的思索.从《永失我爱》到《一九四二》,他的影片不断从商业空间中寻找文化价值与社会思考,体现出了很高的影像价值.  相似文献   

13.
《集结号》标志着冯小刚电影题材的成功转型。作品体现平民意愿,草根视角;善于反思战争、透视人性、歌颂英雄、考问现实,集结民族传统,倡导崇高道德。因而主题深刻,富于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就冯小刚电影中所表现的人生形态进行讨论,提出冯小刚电影中所表现人生形态的发展阶段,人生尴尬的主要特点,以及对这种尴尬的化解,因此这种尴尬的深刻与化解的世俗,使得冯小刚电影赢得了从官方到平民的喜爱,但作为知识分子,冯小刚敏锐的发现和刻意的回避,则表现了知识分子精神退守的策略与无奈的泛道德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由贺岁片出道,票房一路飘红的冯小刚,其电影经历了几次转型。不论转型成功与否,不论影片风格如何,冯小刚的电影总透出对当下现实的批判,是一剂“针砭时弊”的清醒药,是对人生的真诚写照。  相似文献   

16.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启用非央视内部的冯小刚作为晚会总导演,这是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以"现场直播"的方式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以看出央视对于春晚改革的决心与魄力。通过对2014马年央视春晚在主持人、节目编排以及场地舞美方面创新性的分析,利于我们对于如何在传承与复归中创新有更好的感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冯小刚电影现象构成了中国电影界十分奇特的冷热现象:一方面是观众的好评和高票房收入,一方面却是某些圈内人士和学术批评的严厉遣责。本试人中国的商业电影和是中国电影现状入手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诠释,并尝试着从市场,电影的社会功能,情节的组建与构架,冲突与悬念和独特的喜剧等方面探讨冯小刚商业电影的成功所在,希望能为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好莱坞大片的屡屡冲击下,中国电影确实经历了一个低迷期,但随着具有市民品味的贺岁电影的推出,不仅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档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好莱坞模式的垄断。贺岁片主题的贴近性、悲情元素正剧因素对喜剧的注入、以及长期以来符合观众消费的期待心理、明星与故事角色的契合性使得这样一个平民化的电影模式在竞争的夹缝中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20.
贾波 《丽水学院学报》2010,32(1):125-128
在学界注重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的大背景下,居其宏与冯效刚编著的《音乐学文论写作》一书的出版对音乐学文论写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书定位明确、凝练概括,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理性审视、有理有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