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洪银 《江苏高教》2012,(2):108-110
每年约有1/3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研究发现,职业定位模糊、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试错心理等延长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期,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使就业教育缺乏延续性,毕业前未就业群体不再纳入就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后"就业责任缺失。高校应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半年跟踪就业服务。政府除提供免费的有组织培训外,还应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制定创业补偿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2.
职业英语教育是职教院校培养高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依托并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保定市多样性的经济发展载体,深入分析研究其职业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成因,结合"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多层次的策略研究,以促进市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保定市地方经济的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3.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4.
就业教育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校需要构建"大就业教育"体系,就业教育需要积极创新理念,进一步明确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转变高校就业教育观念和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增强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把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及职业拓展的广泛关注融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机制,保证就业教育实施;强化服务意识,全心全意谋就业;树立大团队思想,开展就业教育;狠抓科研工作,促进就业教育;解放就业教育思想,拓展就业教育渠道;建好软硬件环境,保障大就业教育体系建设;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就业教育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5.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坚持将促进就业作为事关民众生活质量改善、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紧抓不放,积极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把大众创业作为拉动就业的重要抓手,把技能培训作为就业创业的关键助力,不断加大各种公共投入,强化政府在推进就业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责任,就业工作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有利于增进就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和尊严实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中政府和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转化为现实困难重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模式创新,需要超越政府或市场的单一思维,按照需求取向、效率、财政平衡、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等原则,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将"政府发现公共偏好和获取资金的优势"与"市场和社会组织生产和递送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高水平、高质量供给。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的现实状况是规模大、质量低。政府责任的缺失与错位,企业的管理不规范,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过低等等都构成阻碍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提升正确用工理念,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六个方面着手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等。  相似文献   

9.
"试就业"作为一项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帮扶制度,它通过提升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促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深入考察,畅通了大学生就业之路。在目前"试就业"实践中,高校的应有职责与作用被忽视,用人单位参与的激励机制有待强化,学生权益保障难,参与热情不高。深入发挥"试就业"的就业促进效用,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高校的相关职责与作用,强化针对用人单位的参与激励机制,切实保障"试就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长效机制要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策扶持,健全政府主导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载体,完善高校责任机制;增强时代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发挥学生能动机制;增强责任意识,完善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广大毕业生为重点,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结合工作实际,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掌握就业工作规律,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六位一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在实践运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2.
政府服务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其行为存在三大问题:失地农民的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三位”现象尚未解决;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支撑还不够完善。本文基于服务行政的视角,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指导下,以新的视角审视政府服务,通过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职能;构建工作运行体系。完善监督机制;构建绩效评估体系,强化激励机制,以此提高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中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控制职能开始弱化,转而通过调控、规范、监督等方式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管理。在实践中,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管理职能存在"缺位"与"越位"的现象。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以及完善政府的就业保障职能,可以完善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大学外围的非学术性责任的要求,更是大学核心的学术性责任在新时期的积极回应.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责任建设遇到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两方面的瓶颈制约.为此,需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大学价值形塑的轴心原则,并寻求由"制度设定-责任履行-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组成的生态型机制建构.  相似文献   

15.
政府就业信息服务是高校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问卷调查,并与当前我国政府就业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对比,我国政府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着提供主体不明确、内容不完善、渠道单一、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应从转变服务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掌握信息需求、完善信息服务内容等方面提高政府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暴露出高教规模扩张与劳动力市场吸纳就业能力、劳动力市场所处的经济环境与吸纳就业、构建成熟市场体系与各角色责任缺失的突出矛盾.其解决思路应在于高教规模和质量问的作出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选择,在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及对经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完善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在构建成熟就业市场体系中各自的角色责任.  相似文献   

17.
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可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该教育产品的提供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对于该类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责任。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突出的外部性特征、教育费用负担原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有义务向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相似文献   

18.
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就业质量的提高。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就业市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各不相同。为了使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就业市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各司其职,建议政府部门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调控、细化就业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完善督查评估;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加强沟通协作、强化主体意识和扩大人才需求;就业市场要加强市场建设、引入营销理论、提高运行效率和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19.
孙韬 《河南教育》2023,(7):10-10
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多措并举,抓细抓实抓牢,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几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一是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二级学院负责人落实责任,各部门协同推进,共同参与。同时,加强学工、就业、教学、招生等部门协同,形成全员联动促进就业的工作局面。  相似文献   

20.
再论就业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与劳动关系和"体面劳动"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就业实践的需要、社会进步的要求、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的特殊性为就业质量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依据.就业质量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劳动经济学就业理论体系,为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