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有章法,诗也有章法。所谓章法,即诗文的组织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懂得一点近代诗的章法,有利于提高近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元代人曾把近代诗的章法概括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就是开端;承,就是承接;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收束。绝句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为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布局谋篇,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一种“章法”。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接;“转”,即转写;“合”,即收合。譬如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绝句则是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律诗如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3.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全文。‘峻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有人认为“起——明示目标,形成学生思维焦点;承——围绕目标,感知、理解、延伸、发展;转——强化双基,学生达成深化目标;合——智能糅合,由课堂辐射社会”。  相似文献   

5.
<正> “名著一时,栖息一尉”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终生沉沦下僚,又屡遭贬黜,晚年还远谪遐荒的龙标(今黔阳县),最后又遇难而亡。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特别是七言绝句达八十首之多,将近他的诗歌总数的一半。 元代范椁曾用“起、承、转、合”四字对近体诗进行结构剖析,就绝句而言,则第一句为起,次句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杨载对此又做过进一步的诠释:“绝句之法要婉转回  相似文献   

6.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7.
七言绝句是古诗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诗体。元·杨载《诗法家数》指出:七绝“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起句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句转变得好,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检索大量七绝诗可以发现,其第三句的“转笔”之法有若干程式可循,较为常见的有“忽然”、“设问”、“劝慰”、“劝阻”、“假设”、“臆断”、“可怜”、“但使”、“最是”、“纵使”十式。逐一例释之。  相似文献   

8.
<正>"起、承、转、合"是诗词创作的章法艺术."起"是开头;"承"是过程;"转"是变化;"合"是收尾.把"起承转合"的艺术借用在数学课堂慢教育设计层面,则可诠释为:起课、承课、转课、合课的艺术.这里的"起课"是指情境建设要计白当黑;"承课"是指问题构造要以一当十;"转课"是指变式思维要触类旁通;"合课"是指联结内化要通体相关.唯有遵循"起承转合"的思想艺术设计数学慢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亲历"为何体验,体验为何"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诗歌创作是由字而句,由句成章的,所以,诗法分字法、句法和章法。三者中,章法为重,次为句法、字法。章法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它是灵活多变的,没有固定的程式。凡诗不论古今体、五七言,总不离起承转合四字,而千变万化,出于其中;所谓起承转合,就是起联道破题意,次联承其意,第三联用开笔,结旬收转,与起联相应,以成章法;但“以事不错综,则不成文章”。所以章法的变化又尤为重要。李东阳说:“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纵观古诗词,章法的灵动中逆挽句法可占首位。  相似文献   

10.
刘其芝 《现代语文》2010,(3):144-146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即开头;“承”是承接开头加以申述;“转”乃转折,或从另一方面立论,或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合”就是圆合全文。  相似文献   

11.
许多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在乎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初看开头,便知结尾。这样的作文是很难走出低谷,再上台阶的。要想真正写好人物,记好事件,就要有所突破。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四字,是古典诗词的章法,但它有如事件的变幻无穷,符合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曲径通幽;有如情感的起伏不定,吻合情感的蕴含、萌动、显露、升华,错落有致。记叙文的布局谋篇如果能借鉴“起、承、转、合”这一章法,一定能使文章的内容跌宕有致,一定能提高文章的档次。  相似文献   

12.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僻海》)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将"八股文体"与"八股考试制度"混为一谈,并给予普遍的讨伐。其实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章法,是古人对于议论文体的结构模式和行文思维逻辑的高度概括,具有写作意义上的典范性和严谨性。借鉴其写作方法进行模式化训练,对议论文写作的初学者而言,是一条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思考和练习”的第四题要求说说课文第七部分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关联词语起什么作用。我认为这一段是一个典型的句组,中心句应该是第三句.其中心意思也应该是“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而“歌颂中国女性的伟大”,则是这个意义的具体说明。句组的内部结构是先分后总,即第一、第二句是分。第三句是总。第一句是具体歌颂中国女性“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从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说明了她们不是“受人利用的”;第二句是从另一个角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没有因压抑而“消亡”,从而说明了中  相似文献   

15.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四川宜宾地区的传统山歌。当地叫晨歌。据考证,在明、清时期就已流传,并载于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音乐采用五声羽调式,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第一乐句是起句,从全曲的最高音“1”作为句首,连着四个十六分音符,以紧密的节奏,高扬的音调,表现出“高高山上”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里需要把前后所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而必然用到各类篇章粘合手段,即启、承、转、合等关联词语便是其中之一,如何运用,需要在学习中注意培养:1.用来引导主题句或跟在主题句后面的引导第一扩展句的即为“启”,如: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早年名作《望岳》是一首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五言古风。它通过对泰山景色的描绘以及诗人渴望登临绝顶的心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洋溢着青年时代的杜甫的勃发豪情。全诗凡八句四联,其思路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一联为一个结构部件,章法非常严谨。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中,要把握好“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起”,老师要多与幼儿教师们沟通,开展全方位的互动教研活动,实现幼儿教育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双向对接”。“承”,从师资上,要尽量做到教学计划“一贯制”,人员安排“一贯制”,教师培训“一贯制”,最好不要中途换教师,以便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鲜活的写作教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纯粹的中国风味的“写作原理”,可以看到写作构思的整个流程,可以真切感受到写作入门者的成功体验!我们且来看《红楼梦》中最基本、最朴素的写作观。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饱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导师。首先,她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她的写作理论具有原生态的特色,是自己真切的体验积淀下来的精华。她说:“(做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