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供养人画像与石窟段文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讲演稿)敦煌壁画分七类:佛像画、佛经故事画、传统神话题材、经变画、佛教史迹画、装饰图案、供养人画像。这次学术讲演只讲石窟与供养人画像的关系。供养人即出资开窟塑像画壁画的功德主,洞窟完成之后,功德主的形像一...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壁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技巧之精湛,堪称稀世之珍。它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七类;一、佛像画(或称尊像画);二、佛教故事;三、传统神话题材;四、经变画;五、装饰图案;六、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和戒律画);七、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3.
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我国建造最早和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它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木札提河北岸崖壁上,已编号洞窟达236个。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它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克孜尔石窟因经过历史沧桑变化,建筑遭到重大破坏,雕塑已基本无存,只有壁画保存较好。克孜尔石窟的壁画,除了各种尊像、世俗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外,主要有三大类:即佛本生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和佛传画。这三类不同主题的故事画,基本上概括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内容。本文仅就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西域的民俗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中。其中有佛教故事画中的民俗文化;供养人画中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中的民俗特征以及石窟壁画中的菱形格装饰等。其人物形态的造型已典型西域化。  相似文献   

5.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霍秀峰敦煌石窟中的装饰图案,如纽带,似桥梁,连接着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十余个朝代里,各以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装点着石窟的藻井、平綦、人字披、龛楣、龛沿、柱头,边框等。还有塑像、佛像画、经变画里佛、菩萨等人物的衣...  相似文献   

6.
青海乐都西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寺内珍藏有一组(24幅)水陆道场绢本画,主要表现了佛、菩萨、神道、鬼怪及社会人物等。是集我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题材之内容纷然杂陈的一种创作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本文只将西来寺水陆画第12图考释,为研究和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石窟壁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供养人社会构成、供养人像的位置和排列组合、供养人题记和发愿文、供养人供奉的主尊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遗画中的供养人图像获得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克孜尔中心柱窟第123窟,主室侧壁的两幅壁画非常特殊,一反主室侧壁绘以坐佛为中心的说法图的规律,而是绘以立佛为中心的大型叙事画。这两幅壁画非常精美,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精品。不过,这两幅壁画的内容和主题,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这两幅壁画的主题与意义,从性质及其构图分析它们与誓愿画的联系,指出它们应是誓愿画的先驱。并进一步揭示誓愿画背后所反映的菩萨思想。接受、提倡菩萨思想是7世纪以后中亚小乘部派的一大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元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元代传世画像、墓室壁画和出土实物资料等,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半臂的形制。  相似文献   

10.
正绢本设色,高139cm,宽101.7cm,敦煌莫高窟出土,英国博物馆藏。这是斯坦因收集品中时代较早的绢画,大约为初唐时期。画面中央,佛于菩提树下说法,两侧菩萨4身,佛身后有佛弟手6身画面右下残,左下部存女供养人1身。佛与菩萨、弟子像面部采用  相似文献   

11.
从唐朝开始,敦煌壁画里常常出现净土变。这种净土画描写佛的宫廷。佛是宫廷的主人。他的像座落在中间,好像是刚从官廷大殿走出一般。伴侍在他左右的是其他的佛和菩萨。菩萨有的奏乐,有的跳舞。下面有莲池,上面是飞天等等。后面都是华丽而复杂的建筑。这些建筑结构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 第一:建筑物是佛和菩萨的背景。他们坐在前面,犹如坐在舞台上面。第二:建筑结构很有想像性,完全是对称的;左右的建筑也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13-15日,由东华大学、敦煌研究院及上海市长宁区政府,中华全国纺织服装商会主办的”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论坛于敦煌研究院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及上海市相关的领导、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上,东华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李柯玲、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中华全国纺织服装商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先后致词。三位领导的发言对“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东华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把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相结合,拓宽了中国服饰史研究及敦煌学研究的道路,并在教育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敦煌服饰的深入研究寄予了厚望。 13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主持。发言者有东南大学教授张道一、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郑臣欣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费泳。张道一先生三十年前曾在敦煌作过学术考察,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当年在敦煌考察时的情景,畅谈在敦煌石窟中的收获,指出敦煌壁画色彩的配色原理及其在艺术上合谐的意义。包铭新教授《敦煌壁画中的回鹘贵族供养人服饰研究》首先提出了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的方法,然后依据回鹘洞窟的时代,对高昌与敦煌壁画中的回鹘人服饰进行分类研究,并探讨了回鹘服饰对敦煌汉族服饰的影响。郑巨欣《敦煌服饰中的小白花树花纹考》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人物服饰中的小白花纹的分析与考证,探讨了这种纹样的表现形式及其佛教内涵与文化渊源。费泳女士《论褒衣博带佛衣》通过对南北朝时代佛像衣着的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地界定了“褒表博带”佛衣的形式,并分析了“褒衣博带”佛衣的源流及影响。 13日下午的讨论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主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副研究员卢秀文、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孝鸿、兰州大学博士生谢静、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冯信群、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徐庄先后宣读了论文。赵声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萨的裙饰》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朝时期敦煌彩塑与壁画中菩萨的裙饰作了分类,并分析每一类型的源流以探索印度、西域及中原文化对敦煌菩萨造像艺术的影响。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靥妆》通过对敦煌壁画妇女形象的调查,分析了唐、五代以来妇女流行的面靥妆的特征,及当时民族间的化妆的相互影响。谢静《敦煌奠高窟第285窟供养人服饰初探》对西魏时期的莫高窟第285窟供养人像及其民族背景作了分析。杨孝鸿《试论羽化思想及其在敦煌石窟的演变与服饰的表现》考证了羽化思想来自西方(中亚或西亚),并分析了羽化思想在汉唐间的发展演变以及在石窟艺术中的反映。冯信群的《试论敦煌石窟数字化虚拟再现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谈了通过计算机数码技术对敦煌石窟进行再现的技术和艺术问题。徐庄的《敦煌壁画与西夏服饰》全面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西夏人物服饰,以及宁夏及在黑水城发现的佛画中的西夏人物服饰。  相似文献   

13.
佛的坐式,有七种之说,交脚属于倚坐的特殊一式。在八世纪前的印度古代佛教造像中(如贵霜王朝时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安达罗王朝时的阿玛拉瓦提;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时的秣菟罗、萨拉那特、阿旃陀、巴格等较有名的造像集中地区),交脚坐式作为佛的坐式极罕见,仅在犍陀罗地区发现一、二例。如大英博物馆藏《说法图》(浮雕中之佛陀、巴米羊大佛壁龛内壁画的两身佛(约为六世纪),均作交脚坐。佛以外,菩萨或侍佛者交脚坐式虽然不多,倒也时有出现。如犍陀罗浮雕《佛陀传》(年代不详)最上端刻佛转法轮、结跏跌坐,左右闻法或胁侍者均作交脚坐。倘若不是佛、菩萨而是凡夫俗子,则交脚这一坐式不乏其例。它可以从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山支大窣堵波北门牌楼下樑左半部所刻人物中看到,在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画中,也有所表现。可见,古代印度佛教造像中,交脚坐只是一种生活中的坐式;它并未转化成特殊意义的坐式而固定用于佛陀身上。  相似文献   

14.
佛教供养人主要是修造佛教建筑的出资者,即布施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佛教石窟中供养人亦会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真实面貌。本文以麦积山石窟北朝的佛教供养人雕塑及壁画为切入点,对其服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复杂的演变过程,探求其特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敦煌地藏图像和“地藏十王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壁画、绢画中绘制了大量的地藏菩萨图像和以地藏菩萨为主体的“地藏十王厅”变相。三十年代,日本松本荣一先生在其《敦煌画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敦煌的地藏菩萨图像,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斯坦因、伯希和掠去的部分绢画,利用敦煌壁画中的资料甚少,同时在绢画的搜集方面也有较大的遗漏,因而有缺乏全面之憾,所论述的主题是以“被帽地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中元代绘制的供养人画像很少,仅数十位身著蒙古族服饰的,从中只能看到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样式.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研究认为,敦煌石窟壁画元代供养人服饰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为研究蒙古族服饰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7.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18.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同时纠正了以往学界对第17窟年代的推定,即并非唐西州时期。结合窟内供养人族属的认定,我们初步将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界定在北宋初(10世纪末)至回鹘归顺蒙古之前(13世纪初)。  相似文献   

19.
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成就,集中反映在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里。壁画的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和佛传、本生、因缘故事等。克孜尔壁画与永乐宫壁画比起来,后者是经过了近1000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中国的绘画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布局、构图、线的运用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完美,克孜尔壁画线的运用相对永乐宫壁画来说是笨拙了些,在构图方面也比较简单,在布局方面场景不是很宏大,都是以菱形格为界限的,以线条为主加之晕染上  相似文献   

20.
正供养人是出资建造洞窟的人。在敦煌石窟中,每一个洞窟都由不同的供养人出资营造,所以往往会在窟内适当的位置画出供养人的形象。早期的洞窟中,供养人的形象非常小,仅仅是象征性地画出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供养人较多的洞窟里,供养人像往往排成一行,千人一面,很难看出个性特征。隋唐以后,有的洞窟供养人像画得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