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名词、形容词向动词转用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本文从语义、句法、认知的角度对其深层的运作机制进行剖析,指出名词、形容词的语义成分中蕴涵动作成分。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在该转用的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语词类分为十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感叹词和冠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中的一些词通常有一词多性现象,即一个单词由某一种词类转用为另一种词类。这种现象便叫做词类转换。  相似文献   

3.
形容词的活用,一般是指形容词起动词和名词的语法作用。这种活用现象是有规律可寻的。形容词的活用,一般是指形容词起动词和名词的语法作用。这种活用现象是有规律可寻的.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定语,或者说名词居于名词短语的偏位,表示事物的性状,即用如形容词,是一种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例甚夥,但前此似未为人们所注意和论及.又形容词和名词、动词相比,是一个较为晚出的词类.不少形容词即由名词演变而成.本文主要讨论名词用如形容词,同时兼及名词演变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成都方言新词汇中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构词理据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各自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化风貌,阐释了方言词汇尤其是方言新词汇对成都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心理所具有的文化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构词法中,有一类既不改变其拼写形式也不加前缀或后缀,只是在运用时把一个词从某一种词类转用为另一种词类,如动词转用为名词,形容词转用为动词等。这种构词法叫“转换构词法”。正确掌握和运用这种构词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记忆英语单词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拟就中学英语课本中的几种常见的转换构词形式整理归纳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谈英语中名词化的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形容词名词化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可分为完全名词化和部分名词化。多数情况下完全名词化的形容词已经取得了名词的全部特性,为人们所熟悉。就从四方面论述部分名词化的形容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了英语前置修饰语在提供名词信息精密级阶中所发挥的作用.分别探究了英语提供宏观背景信息的指称系统;提供事物数量信息的量化系统以及为名词表征提供主客观信息的形容词表征系统.这三个前置语表征系统为言者信息编码和解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显然,信息发出者前置语的选择反映了他对事体及现象存现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认知,同时也为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解码提供了可能性.信息的交际效度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事体和现象存现的物理、心理和文化空间的整合程度.  相似文献   

9.
在为数众多的英语复合词中,复合形容词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其中不少是由名词或形容词加名词(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 -ed构成的,本文从headed到-footed举例说明这一现象,以便认识、理解和掌握这一构词法。  相似文献   

10.
很多状态形容词都是由性质形容词重叠或状态形容词本身重叠而来的,但状态形容词与形容词重叠并不能划等号.因为状态形容词的格式更加复杂灵活,它在构成过程中还涉及到动词、名词等词类,可以看作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化现象.正因为状态形容词与形容词重叠式是两个有关联的概念,所以学者们往往把形容词重叠式当作状态形容词来讨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区分,并指出状态形容词在形容词中的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11.
人的情绪常态化表达、宣泄不足,容易发生心理疾患。编辑作为现代文明传播的中介,期刊质量的直接把关者,责任重大,并承受着来自职业、社会等多方的压力。近年来高校编辑心理异常化现象呈逐年升高趋势。编辑心理常态化,对期刊质量起决定性作用。造成高校编辑心理难以常态化的原因有:学术质量要求规范性强、工作重复艰苦、劳动成果隐匿、外在给予的社会性压力等。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透视社会的反光镜,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文化心理。人们可以透过流行语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大众心态。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流行语的生成途径,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流行语蕴涵的文化心理,可窥见流行语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自1922年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之后,就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研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开始的内容界定向新近的机制探讨转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心理表征以及在信息加工中的功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脏话,一种独特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不同心理特征。说脏话的积极作用在于宣泄情绪、促进群体认同、折射心理状态,但不利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脏话现象有中西、城乡、区域、性别差异,出于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需要从心理学,特别是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脏话现象进行心理学的系统研究,为本土心理学学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言外之意是话里没有说出来的本意,不仅包括话语的实际意义,也包括伴随话语表现出来的一些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态度评价等。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言外之意,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现象都能反映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交际交往中,言外之意产生的影响较大,人在使用言外之意时会考虑到自身或他人的心理、情感需要,以谋求最佳的信息传递。因而,社会大众心理和言外之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变化是语言发展的直接因素。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它不仅受到语言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人们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从男女性别差异心理、求异求新心理、模仿从众心理以及求雅避俗心理等四个方面阐述社会心理对语言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康社会城市休闲研究的三个层面四个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也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经济现象.休闲活动理论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人具有社会属性,人在社会生活环境里具有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城市休闲活动理论研究要看到其复杂性、交叉性、多元化特点,在心理需求、产业服务、法律监管三个层面,从休闲心理学研究、休闲行为学研究、休闲经济学研究和休闲法规学研究四个方面确立城市休闲活动理论研究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个体处在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情境中的去个性化现象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实情境和网络情境中"去个性化"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看待去个性化现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减少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仿拟短信广为流行,有其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仿拟短信现象表现了社会普遍解放的进程,但也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就业难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锻炼大学生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它给大学生心理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