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有心人     
专业记者活动场地大、接触广,了解到的人和事物也就多,不愁没有新闻题材。而基层通讯员,因条件所限,往往因找不到报道题材而发愁。其实,并非是这样。我刚学写新闻稿那阵子也有同感.后来通过工作中摸索,终于明白了“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所要写的新闻,也就在生活之中,有待我们处处留心。  相似文献   

2.
联想我与一些通讯员谈论抓新闻时,他们总是说:“单位小、人员少,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这是片面观点。回顾我未进报社当记者之前,就在一个几十人的基层单位工作,实践证明:只要平时处处留心,从一切事情中找新闻线索、从广泛的生活中收集多种写作索材,大有新鲜东西可写,大有文章可作。如我一九八○年在荆门市生产资料公司工作时,我采写的公司党支部《书记学化学,外行变内行》一文被刊在《湖北科技报》137期头版头条,并且加了《门外汉与专家》的编后。要想当通讯员、记者,就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一切事物,别人看不见,你能看得见,别人见到  相似文献   

3.
我是86年7月从萤石矿调到县广播站工作的,在这以前,从未写过新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后来,在编辑室其他同志的帮助下,我一方面处处留心生活,观察、感觉生活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寻找新闻的触发点,收到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留心身边事     
我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写新闻稿件不需要什么特别“天份”,主要是看你能不能认真地采写,处处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些初学者,写什么,怎样写?他的唯一依  相似文献   

5.
身在县(市)基层台站,常听有些同事说,我们小小地方没有什么大的新闻,本台报道一下还行,要往上发稿不容易。然而,我认为,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而是记者本身是不是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去,激起生活激情,一名新闻记者如果缺乏生活激情,必然看什么都很平常,怎么会留心生活中人和事物的变化,怎么能写出好的新闻呢?现在有些记者,接受单位邀请后,只是到会场上拍几个人物镜头,或者到野外推、拉、摇、移取几个画面,然后要份材料,回去配上几句解说词就算完成任务了,身边的变化,很少留心,很少去问。比如年年采拍的…  相似文献   

6.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7.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作“留心处处皆新闻。”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现实生活是产生新闻的土壤。一个有事业心的记者或通讯员,只要留心观察寻觅,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不难抓到的;反之,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许多好新闻即使发生在你身边,或许你也视而不见。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无意中偶然得来的,而没有新闻,你再观祭寻觅,也是徒劳。我不否认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不是经常的、普遍的。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平时不做“有心人”,单凭临时“抱佛脚”,那是很难抓到好新闻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经常留心观祭寻觅,才能不断找到能够构  相似文献   

9.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有新闻”。回顾自己多年当通讯员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留心,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注意,特别容易懂,特别容易记,特别容易联想。具体到通讯员,就是对写稿有兴趣,由开始当成任务来完成到逐渐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与写稿有关系的,别人不当回事,自己却很当回事,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别人熟视无睹,自己却抓住不放。有了这股劲,对“留心”就算悟出了一点“真谛”。那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又该怎样留心呢?一是留心报纸动态。把读报、学报、评报、“见”报作为自己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多年来有一种习惯,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多观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捕捉人物的闪光点。这样,就有东西可写,写起来也顺手了。我单位优秀共产党员、电机车间服务班长朱义富热爱集体,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我想写写他,但材料不够充实,便没有急于动笔。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总是留心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有时到车间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报纸,就是明天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新闻记者拿到笔开始写稿的那一秒钟起,就承担了为历史写证词的重任。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是应当推动历史前进的,因而,它又不单单是证词。于是,要保证我们的“证词”符合历史的真实,要使我们的稿件能触动社会,就向我们记者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你动笔写什么?怎样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这个沸腾的、变幻莫测的大海中,你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读者? 我是新闻界的晚辈。1978年,走进中国青年报的大门,当了驻四川的记者后,最大的感觉是“困惑”。记得头半年工作极其“勤奋”,4个月发稿36篇,结果只见报12篇,常常急得翻着报纸头上冒汗。觉得我写的都是四川的大事嘛,为什么报纸不用呢? 经过一段冷静的反思,又学习、分析了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最后,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现在说来是那么浅显——新闻其实是一个“载体”。我们写这件事,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新闻事实不过是一辆“车”,它应该载着“意义”奔向读者。如果它不能装载“意义”,我们就把这辆“车”扔掉——不写。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用地方  相似文献   

14.
承认“记者采写的许多新闻事实,不见得都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取得的,往往是从当事人和知情人口中获取的”,但却不承歆这里有想象的参与,断言“记者据人们的追忆而写,还需运用什么‘想象力’呢?”这种观点割裂了记者思维和写作的辩证统一过程,把记者的劳动理解得简单化了。既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新闻中再造想象的规律,而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又离不开它,那么,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提醒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而应当有所节制,有所限制,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承认“记者采写的许多新闻事实,不见得都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取得的,往往是从当事人和知情人口中获取的”,但却不承认这里有想象的参与,断言“记者据人们的追忆而写,还需运用什么‘想象力’呢?”这种观点割裂了记者思维和写作的辩证统一过程,把记者的劳动理解得简单化了。既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新闻中再造想象的规律,而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又离不开它,那么,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提醒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而应当有所节制,有所限制,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在企业中搞报道,由于范围小、圈子窄,接触的也多是些“小人物”,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新闻来。从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此话有失偏颇。确实,我在石嘴山矿务局,接触的多是些“小人物”,突发和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正是我们身边的这些“小人物”,谱写着企业精神的主旋律。宣传这些“小人物”,是我们记者、通讯员义不容辞的职  相似文献   

18.
那天到食堂吃饭,碰到几个新分来的大学生,聊起采访写作,一位小伙子说,詹总,您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的话,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嘛,当然没有问题。可惜写新闻没有诀窍。如果硬要说有,而且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想了想,道: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此话怎讲,且容在下慢慢道来。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社会的守望者”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记者,…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20.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