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秋萌 《出版广角》2021,(13):78-80
自2013年《农民日报》创办新闻短评栏目"三农微评"起,该栏目深度聚焦"三农"领域中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基层教育、直播助农等内容,其评论简短有力.该栏目创办7年来,刊发了大量广受好评、传播价值高的稿件,逐步成为《农民日报》的重要新闻评论栏目,不仅丰富了版面内容,还展现了《农民日报》特有的基层视角以及舆论场中"有我在"的态度.《农民日报》"三农微评"栏目无疑是"三农"板块中报纸类新闻短评栏目的佼佼者,其鲜明的评论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短评栏目的特征与走势.  相似文献   

2.
《信息系统工程》2004,(8):15-15
7月16日,全国第一家立足“三农”——服务大众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三农在线”(farmer.com.cn)正式开通运营。 据悉,“三农”门户网站是由《农民日报》建设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网站至今年3月份开通试运行以来,在保持农民日报“三农”报道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采用文字、图片、动漫、  相似文献   

3.
农弱报弱,农兴报兴。30多年来,《农民日报》始终与中国农民同行,始终与农村改革共进,与农民群众同呼吸,与三农发展共命运。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时至今日,全社会已经形成关心、关注、关爱三农的舆论和社会氛围。这其中,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日报》作为三农领域的主流媒体,为农民办好报、服好务,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围绕三农工作的重  相似文献   

4.
孙林 《中国记者》2013,(1):25-27
导读《农民日报》作为"三农"领域唯一一张中央级的综合报纸,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充分发挥"三农"主流媒体"挑大梁"和"主力军"作用。党的十八大对"三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刊特约《农民日报》总编辑解读2013年"三农"报道风向标。  相似文献   

5.
江娜 《新闻战线》2023,(17):45-46
<正>今年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简称“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4月中旬,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际,农民日报社由社长带队组成采访组,深入浙江11个地市、30余个村庄,于5月29日—31日在农民日报头版推出“‘千万工程’二十年记”一组三篇长篇通讯《初心如磐》《使命如山》《道路如砥》,全网累计阅读量破亿,网民评论万余条。作为“三农”领域的中央党报,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重中之重”的宣传主题;提高政治敏锐度,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农民日报》专注于"三农",服务于"三农",以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言论引领"三农"舆论导向,以创新性、提升性、典型性经验报道展现时代的风云激荡,以微观的、感性的、鲜活的实用版面贴近一个个普通农民的切身需求,发挥了"三农"报道挑大梁和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息报》创刊于1985年1月1日,是一张面向“三农”、具有鲜明办报特色的专业报,经过20多年的努,现已成为一张知名度较高的农村报。报社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办报宗旨,坚持走报业细分化之路,近年来,相继创办了《花木世界》、《浙江畜牧》、《农产品专刊》、《浙江农机》、《浙江林业》  相似文献   

8.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  相似文献   

9.
开播于2006年8月28日的农村频道是河北电台八个专业广播媒体之一。它以“三农”需求为第一关注,以“三农”宣传为第一责任,以“三农”发展为第一追求,为农村听众提供政策解读、市场信息、实用科技、法律服务以及文化娱乐节目,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凭借着真诚的服务,农村频道逐渐成为农民的“身边广播”、“实用广播”和“贴心广播”。《直播“三农”》、《“三农”今日谈》、《科技村村通》、《供求双通道》、《走进城市》等一批富有频道特色的栏目已经在农村广大听众中拥有较高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同时,连续摘取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新闻奖两个大奖。8月25日,农村频道举办了开播三周年节目研讨会。局、台专家及农业专家代表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为农村频道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农民日报》2004年12月11日上的评论《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是因为它在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报社和作者,高度赞赏农民日报为农民说话的勇气,当一些舆论指责、挑剔熊德明时,农民日报和作者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公正性。这篇评论还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好评,可见,它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写作上来说,它还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是贵在有情。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可见,没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11.
1994年5月8日,《农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父残、母病、没钱上学,谁来帮帮“东方红”三姐妹》的文章.与此同时.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播发了希望社会救助“东方红”三姐妹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2.
菏泽是一个900万人口的大市,其中农业人口占70%多。多年来,《菏泽日报》以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在菏泽广大农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了9亿,是中国最大的受众群体,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媒体无疑应在资源配置、宣传报道上给“三农”以更多的关注,这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是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使各级电视台意识到媒体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全国各级电视台“三农”节目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贴近农民,其中以中央台七套节目的《致富经》《聚焦三农》和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等最为成功,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2005年以来,东海电视台对一些节目进行了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们采写的《农村水田电费为什么这样高》、《土地在呻吟》和姐妹篇《土地在呐喊》等三篇稿子,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县区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和三等奖。在采写这些稿件的过程中,我们有深刻的体会:关注“三农”必须要做到心到和身到。也就是说,要想报道好“三农”方面的稿件,记者必须要深入到农村去、扎根在农民群众之中,才能写出有份量的稿件来。具体要做到: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农民日报》2004年12月11日上的评论《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是因为它在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报社和作者,高度赞赏农民日报为农民说话的勇气,当一些舆论指责、挑剔熊德明时,农民日报和作者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公正性。这篇评论还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好评,可见,它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写作上来说,它还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悄然走来改版后崭新的农民日报呈现在读者面前:报纸扩版,从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新闻版增加,每天两块整版的容量将进一步满足读者对新闻的需求,新闻版的版式也更活泼了;七大周刊(《优质农产品》《园林》《科技》《中外种业》《西部农业》《农资农药》《现代农业》)和六个专刊(《生态农业》《特种养殖》《医药健康》《基层组织建设》《农业装备》《企业纵横》)将更加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有活力的现代农业企业。突出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为“三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1号件”,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一时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农民日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版面安排、栏目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更加趋于实用、合理,切实为农民减负增收服务,成绩卓。  相似文献   

18.
根据“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规则,经过初选、复审和终审三个阶段评审,基金评选委员会从147项参选作品中评选产生出首届“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三农研究奖、三农报道奖和公共行动奖。11个奖项颁发给了我国三农领域的优秀研究者、报道者和实践者,这些作品或对揭示中国农村政治和经济的运行规律有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介平民,每当回到依然贫困的故乡时,我就深深体会到温总理说这句话时所包含的沉甸甸分量。可喜的是在“和谐”之风劲吹的背景下,近年来“三农”读物也受到学界和出版社的重视。笔者从国家图书馆网站查悉的“三农”图书品种达3千多种,印象较深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亲自写序的《中国之重:32位权威人士解读“三农”问题》(田永胜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32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联合推出的《2004~2005: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