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是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教学知识"具有内在价值;教学即创造新知;教学研究即教学理解。我国"反映论的认识论"及相应的"现成知识的课程本质观"、"传授知识的教学本质观"、"普遍主义的教学研究观"需要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2.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传统研究范式处于不断的被“消解”的境况之中.教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知识论转向的景况。这一景况发生在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体验”中,这种“知识体验”(渗透)表现在知识观、知识的心理学观、知识社会学三个方面。它表明了教学理论原有基石的裂变以及教学理论研究从规律(探寻)到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的知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就中小学教师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的活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观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人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总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的“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观和教学观各线及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文本与话语分析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失语与失范、“在者”与“在”、“真”与“假”、范式等四个层面进行了问题清理,认为其间共存的“主义式”的研究理路阻碍了对教学理论学理的冷静审视,严重地干扰了教学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遮蔽了对教学知识形成之传统、增长之规则的冷静关切。由此启发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所谓教学理论的知识学转向”,指的是知识问题在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凸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教学理论研究视界的转换。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的文本及其变迁走向,就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传统”而言,在教学理论知识的生成理念上潜隐着一种对“规律”“消解”的走向,而这种走向正是在对以往教学理论研究“知识”范型的破解下形成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教学理论研究新的“知识规则”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学习理论对于教学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学习理论入手。结合“知识观”和“认识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嬗变进行多角度透析。  相似文献   

7.
试论知识观对教学理论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观对教学理论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从知识本质观、知识分类获得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对教学理论构建的影响 ,指出教学理论应吸取当代知识研究成果 ,从而构建知识分类教学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深度教学的已有研究存在忽视教学过程发生机制和割裂教学整体性的局限。从审思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与反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两极分化中,尝试弥合二者之间的分歧,重新构建课程知识观的逻辑框架,据此探寻深度教学的本真内涵和运作路径。深度教学是教师将简化后的知识生产过程以适宜教学的方式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条件,掌握知识生产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方法、想象、情感、意志等,帮助学生实现从静态知识到动态知识、从低阶思维能力到高阶思维能力的系列转化,进而形成独立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素养品质。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是:深度挖掘教材中知识的生产要素,依循两大逻辑逐级深化教学活动过程,重视知识获取过程的全息式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对于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现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现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现和教学现各维度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知识观是教育设计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影响和决定着不同的教育观。自19世纪末开始,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知识现实,哲学界对以理性为标准的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在后现代知识观影响下发生了转变,即教学步入了“后现代知识观”。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知识的统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几年教学知识的研究热流中,"理论性教学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知识"这对概念以或明或暗的形式涌现并凸现出来,成为人们认识与理解教学知识的一对核心概念。由于理论性教学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知识在产生、传播、应用等方面的异质性,二者表现出一定的分离形态,即域间式分离、断层式分离和散点式分离。而基于理论性教学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知识的内在统一性,教学知识的统整路径便得以展现,即连接式统整、层级式统整与全景式统整。  相似文献   

12.
论教学创新的知识基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其某些专业知识是通过隐性学习而获得的。教学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同伴及社会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对话才能实现相互分享。创造知识的模式可分为四种,即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客观化(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组合化(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内在化(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依据创造知识的模式,以下方式可以使教师获得教学专业知识:构建教学的学习共同体;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学习;同伴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不断优化使人工智能可试图模拟人的思维,积极地挣脱人类的束缚,带动人工智能主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诱发了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软化的知识形态和更灵活的知识传播环境,极大地强化了知识教学的生成性,使知识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批判反思意识,提升学习者在知识迁移中应用知识的程度。为更好地实现知识教学变革的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路径需紧扣教学目标的内涵,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教学情感的培养,理解知识表达的意义;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知识教学变革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教师知识是一个持续不断地生成和成长的过程。入职前教师形成的"前科学"知识和"生存"知识是教师知识成长的最初阶段,职后生成的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部分。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可彰显和升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之上的新经济,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知识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的飞速发展与更新,知识的发展与更新需要创新的知识教学。为此,学校教育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波兰尼"个人知识"学说展开讨论,叙述了波兰尼"个人知识"学说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由波兰尼学说提出了教学建议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审美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质量;外显化他人隐性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学理解源于视域融合。共性知识是视域融合的心智条件系统,个性知识是视域融合的心力动力系统。基于共性与个性知识融合而生成的教学理解系统是解读性、对话性、反思性的教学关系系统。师本间解读、师生间对话以及生生间反思构成了教学理解复杂的表现形式,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则是优质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教学观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自身的发展经历了自在、自为和自由阶段,相应的教学观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自在教学阶段的教学观是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教学观;自为教学时期的教学观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忠诚于知识,却背弃了人的需要,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精神交往,并将人异化为一种工具;自由教学时期的教学观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整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是真正以人为目的的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教学观。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结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及理论所构成的该学科的知识体系。运用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教学中从知识的细胞——概念入手,讲透概念,理清线索,进而形成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此,由小结构到大结构,使知识逐步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知识理论构成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传统知识取向导致教学理论的种种偏误。当代知识发展与变迁引发知识观念的变革,呼唤着教学理论的转型与教学概念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