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影视文化三论(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上期) 三、影视文化(狭义的)几个基本关系 由于广义的影视文化构成成分复杂,电影与电视之间既有交叉、共同点,又有各不相同的领域和范围,所以当我们对影视文化的几个基本关系进行表述的时候,应当就狭义的“影视文化”,即电影与电视共同、交叉的那一部分,即“影视艺术”领域来予以展开。 在“影视艺术”这一领域,存在着社会历史──影视艺术本体──受众三个方面的关系,即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多重关系。 (一)“社会历史”与“影视艺术本体”之关系 在影视艺术本体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上,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路海波先生在考察中国影视教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既客观地分析了影视艺术教育扩招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又阐发了影视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公众素质、文化建设等层面的多重意义;着重论述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中技能本体与素质本体的互文关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形态的角度,表述了他对于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思维创新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大众文化审美需求的提升,我国影视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电视、电影及广播等影视文化已然成为当代大众生活娱乐、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其中影视文化中的影视语言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符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与一般语言不同,影视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视听感官,以直观、具体、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我国的影视文化和语言传播现状可知,影视文化在带来高层次文化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在引导和塑造着社会大众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对当代影视文化发展进行方向引导和立场规制势在必行.由易存国所著的《影视文化》一书对影像及影视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全面论述了影视文化的传播、内涵、产业及知识产权,并对经典名作进行了赏析介绍,内容丰富全面,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对探析影视发展和文化意识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艺术与技术合流、电流与电视联姻之后,将会出现两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影视技术学与影视艺术学。这种组合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它应该意味着一次触及本质的学科变革,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描绘成一种“范式变化”。本文简要回溯了影视各自独立成为艺术并形成学科的历史,指出正是在电影电视为争得艺术地位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得以确立,如何在整合的基础上构建超越原有范式的影视艺术学的新的学科范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即旨在从学术层面探讨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结合,并给这种结合以学理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世界电影、电视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对影视的认知、解读和观念都体现着特定时代的内涵与特征.早期的影视被视为娱乐,后来又被视为艺术,再后来更被视为文化工业,当今影视则已经成为一种集艺术、商业、文化等综合元素与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已走过了整整百年沧桑历程,中国电视也将年近半百。今天,中国影视以其丰富的样式形态和骄人的强势存在,已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层面,其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我们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此思之再三。影视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中最具时代活力、科技含量、市场价值、国际传播意义与社会影响的文化样式之一。以丰富多彩的视听产品为核心内容、以电影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影视文化不仅在传媒文化、艺术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的几个系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扛鼎地位(如图示),而且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乃…  相似文献   

7.
电视能不能称为艺术,电影、电视能不能合称“影视”,长期以来一直在业界存有争议。对此本文提出“影视是艺术”的判断,并且论证了这个判断的成立是由影视共用的一套符号系统所决定的。本文提出“符号”是各门类艺术的基本通性,影视艺术所具备的符号性具有多元化、复杂化、通感化、隐喻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为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特地在2005年举办、协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5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学术研讨会”;6月,参与协办了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与本刊编辑部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学术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会致力于“推进影视教育事业,繁荣影视文化与学术”的宗旨。为集中体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念百年中国电影的成果,本刊特约请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从不同角度各自撰文,集结成这一“纪念专辑”,以纪念。  相似文献   

9.
余林 《声屏世界》2008,(7):40-41
在主流媒体掌控话语权的今天,一个新兴的“话语”现象已经形成规模:方言电影、方言电视剧、方言新闻等以有别于传统话语的形式传播着区域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影视发展历程为切入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现状,试分析中国方言影视文化现象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电影、电视是新兴的视听艺术。100年的电影艺术史和几十年的电视艺术史都有赖于电影技术、电视技术的鼎力支持。没有影视技术,就没有影视艺术。电影和电视最先都是以技术发明的形式出现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契机,并历史地拓展了其表现空间。本文从影视艺术中技术含量的嬗变,选取一个新颖的、独特的视角勾勒了影视艺术自身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有价值的命题──“传播技术为视听艺术带来了什么?”本文以大量的资料,明确的论点回答了上面的论题。列举摄影机的运用、光学器件、声音、色彩、银幕尺寸等技术如何扩展着影视艺术表现力的范围。也列举机械电视、电子电视、摄录器材、卫星传播、电缆电视、电脑技术、多媒体、高清晰度电视等的投入使用,使电视艺术面貌日新月异。论文还展望21世纪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互动,影视整合,技术互补,艺术交融,引入高科技。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电视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媒介",中国也步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于是,影视文化和社会文化具有了事实上的同构性:影视文化参与绘制"文化地形图",社会文化也以影视为舞台展现其"绮丽诡异".具体而言,新时期影视文化呈现出了哪些变化?戴什么眼镜才能望穿这些迷障?当前的影视批评缺少了什么?以上便是陈旭光在《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崔志越 《青年记者》2016,(26):99-100
“奥斯卡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奇观发展史,奇观成为奥斯卡艺术中最突出的本体特征之一.”①数字特效、令人震惊的大型动作场面——这些都直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让人提到奇观就想起此类画面.“其实当电影第一次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公映时,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奇观.”②然而,奇观在美学价值上先天存在着高碳与低碳之分.低碳奇观的本体特征是客观真实.③这种客观真实是以符合“低碳艺术”④为基准的.科幻片是奇观影片的典型代表.“科幻片构建了一个个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些世界拥有各种奇特的生物,而且一切不同寻常、荒诞不经、超自然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这类影片也被称为奇观电影.”⑤《阿凡达》正是低碳奇观设计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电视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与电影存在竞争。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源流问题,在学术界和影视界也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而对于这个话题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创作生产过程。在笔者看来,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虽有许多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非原则上的不同,二者最核心的共性是一样的,本质上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与此同时,影视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科技因素决定了影视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美学特性。当下,在数字化生存  相似文献   

14.
杨勇刚 《现代传播》2002,(2):111-112
尽管中国有学人把“文化”二字局限于书籍范围之内 ,但当随着影视事业蓬勃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亦成不争的事实 ,影视文化终于以文化自居于世人之前。关于影视文化的研究论著虽然时有出现 ,却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这主要表现在研究观念、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等方面。其一是只从单一角度研究影视文化 ,缺乏多角度的透视思维将影响影视文化的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其二是只谈影视文化中的掌故轶事 ,以只言片语的表面评论替代内在的文化底蕴分析 ,置广袤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于不顾。其三是对影视文化缺乏系统的论述 ,偏重电影或电视 ,缺乏共性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电视传播几个观念的确立1、技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在电视传播领域中,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轻视技术的所谓“纯技术”观点,认为“技术就是为电视艺术服务的”。现在到了对电视技术与艺术相互关系进行再认识的时候了。事实证明,技术与艺术在电视传播领域中的关系绝对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同步发展的锁链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周敏 《现代传播》2002,(2):109-111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 ,活着的有机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有机体与其说是像晶体或原子不如说更像火焰”。着重于影视艺术这一范畴内基本问题的界定、分类与分析 ,着重于一般规律和一些个别规律的总结却不落俗套 ,是作者将“影视艺术”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去阐述 ,而非一个平衡状态的封闭系统。这便是张凤铸教授《影视艺术新论》“新”之所在。可将其具体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顺应时代潮流。时代在发展 ,电影、电视艺术已由过去的冲突、对立逐步走向融合 ,由双方的抵消、牵制走向优势互补、共存共荣的新局面。“影视互动 ,影视整…  相似文献   

17.
广播影视会展业作为传媒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传统传媒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我国国内广播影视会展业的大型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如:①中国广播影视博览会、②四川电视节、③上海电视节、④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等.这些大型活动象征着我国广播影视会展业欣欣向荣的氛围,国际广播影视会展业也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典范,国际知名影视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参展人数.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冲击,会展业仿佛并不如之前的发展速度,广播影视会展业将何去何从是其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短片(Short Film),时间在几十秒到30分钟左右不等,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微电影观看几乎没有时空限制,在短暂的闲暇时间、移动中都可以观看.互联网微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如智能手机、车载电视等)播放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包括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①“微电影逐渐开始成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②.微电影的艺术渊源可以追溯到电影艺术诞生之初的短片,它是电影艺术中断了百年的短片传统在当代社会的重启,是社会现代性的一部分,其发展形态、美学特点等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数码影视正大踏步走进我们的视听领域。这种能够强烈支配观众感官的影视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影视发展与传播以科技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方略。 数码影视与电影、电视相比较,同属一种工艺性、程序性很强的文化产品生产系列和大众传播系统,在制作、传播的诸多环节中,既有文化、艺术方面的要求,也有技术、工艺流程的标准。由于数码影视每道工作环节采用大量的数码技术,使得数码影视从传统的影视制作与传播中脱颖而出。可以说数码影视既是对电影、电视传媒的补充,又是有别于后两者的一种新兴系统工程。 1、数码影…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回顾中国电视电影创作10年的基础之上,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创作层面直至其本体上重新审视了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观念变迁,并且从以上各个层面重构了电视(数字)电影的存在,进而得出传统的电视电影观念已然远去,而电影在当前的存在无关乎介质的全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