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越两国比邻而居,不管是在民族主体还是文化风俗上,均有相似之处。学术界虽有不少专家对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目前对关于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之间的探究还不够充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的苗族、瑶族、骆越等族群的部分人民迁徙到中南半岛后,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之后形成了越南民族。所以,研究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时离不开对“中越跨境民族”的研究,因其特殊的组成形式对越南民族文学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文章以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文学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中外文学中的共同体理念,并以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当代为时间脉络梳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共同体理念在文学中自古有之。并尝试探讨文学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学创作,指出当代文学创作要立足世界格局、文化自信、科技进步与当代价值引领。该文以文学共同体理念研究世界文学,以期拓宽文学研究渠道,并以文学共同体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3.
王倩  夏银珍  石凤 《文化学刊》2023,(12):139-142
民族节日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化民族文化深层认同的价值,笔者研究对象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力广,形成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从起源和庆祝形式来梳理少数民族节日类型,揭示少数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精神、映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民族文化成果、坚定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从精神满足视域,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文学的地域性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文学视为发生在一定空间场域中的现象,成为一个考察文学问题的新视角。但在地域文学研究中隐伏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人与地域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流寓的角度考察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以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人与地域的隔阂感、融合感及地域对流寓文学的接受与认同为例,揭示流寓作为人与地域更真实的关系以及流寓文学对于地域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并兼及中国古代地方文化研究中流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高朋 《文化学刊》2011,(4):41-44
大学文化的根性即大学文化的民族性。在经济全球化中,大学文化的根性建设还存诸多问题:严重的功利化倾向;缺少系统性、逻辑性和连续性;形式主义严重;古今文化的断裂、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都不同程度地考验和震荡大学文化的根性建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凸显大学文化的根性,对于大学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下,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并逐渐向世界纵深辐射,在世界联系愈发密切的今天,人类的全球化意识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毋庸置疑,文学也卷入了全球化的范畴中。文学不再囿于某个国度、某个民族,而是在跨国、跨文化语境下开始对人的自我与迷失进行反思,但思想和观点上一度存在偏见和扭曲的问题。文学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世界文学仍在文化霸权主义的阻挠中磕磕绊绊披荆斩棘。世界文学路在何方?文章通过研究中国的他者文化,对全球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作为一个有着时空广度和人文厚度的历史人物,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近年来,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而费老对于文化的研究,从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宽阔视野和独特角度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在晚年,费老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注重吸收国外优秀的科学精神,认真思考文化的社会性,经过数十年思考与研究写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大力倡导"和而不同"文化观,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文化自觉"理论,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对话与文化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费孝通的文化观,不仅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审计文化是审计实践、审计制度应用的重要产物,也是审计体系日益完善的具体体现.在推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要从审计精神内涵、专业属性和创新特质等视角出发,积极探寻审计文化的精神诉求,并以合理的文学方式进行表达,全面提升审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以审计文化的精神诉求为基础,结合审计文化的文学表达重点,提出审计文化的文学表达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韦勒克和沃伦在其<文学理论>中曾经对英国文学编史历史进行回顾,指出,"应当承认,大多数的文学史著作,要末是社会史,要末是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史,要末只是写下了对那些多少按编年顺序加以排列的具体文学作品的印象和评价",因而"只是把文学视为图解民族史和社会史的文献,而另外有一派人则认为文学首先是艺术,但他们却似乎写不了文学史.他们写了一系列互不连接的讨论个别作家的文章,试图探索这些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但是却缺乏任何真正的历史进化的概念".所以,他们质疑说:"写一部文学史,即写一部既是文学又是历史的书,是可能的吗?"①可见文学史的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13.
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不知是谁给贾芝先生编了这首顺口溜。在一次聚会上,贾芝先生当众朗读,有板有眼,十分得意,看来他对这顺口溜是认同的,至少没有反感。这顺口溜的“作者”也真会编,看似贬,实为褒,意思是说贾芝先生生活朴素,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14.
15.
“中文是什么?他就是我们华人的家园,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性格、我们的忧愁和我们的寄托。”——王蒙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孙侃 《文化交流》2016,(4):40-43
正旅居加拿大的台湾诗人痖弦说:"以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文文坛大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可观的文坛。"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原主任龙彼德是当代华文文学的研究学者。35年来,他始终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创作动态,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研究专文和论著。他预言华文文学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现华文文学的重大价值龙彼德是从研读台湾现代诗入手,开始从事世界华文诗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9日,我在做一些去东北三省的准备,把新买的几本书插入书架。不知咋的,“啪”的一声,一本放在书架里的书掉了下来,拾起一看,是袁可嘉先生签赠的《九叶集》。一个星期后,我从东北回来,快速浏览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叠的报刊,当翻到《文汇读书周报》第二版时,突然,一个标题钻入我的眼帘:“九叶诗人、翻译家袁可嘉辞世”。  相似文献   

18.
自保利博物馆(poly museum)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公盨"以来,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于其铭文读释和文物价值,大部分已取得一致看法,唯有个别文字的读释尚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9.
雷威安Andr啨L啨vy教授系法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和翻译家。他 1 92 4年生于天津 ,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培育了他的“中国情结”。青年时代回法国接受西方正规教育 ,巴黎大学毕业后 ,曾先后在越南、锡兰、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任教或研究 ,达二十年之久。他从亚洲回到法国后 ,继续从事亚洲文化和汉学研究 ,曾先后担任过波尔多大学中文系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系主任 ,其著译甚丰 ,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白话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概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 ,为西…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 ,随着文学狂欢节的悄悄谢幕 ,是开始建立在自觉的文化反思基础上的良性调整。我们不依赖那种无谓的“批判”,也不趋附爆炒的喧嚣 ,严肃的作家和学者“临渊而不羡鱼”,回到淡泊自守、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常态。从根本上看 ,文学搞运动、闹轰动是反常的。文学立于社会和人生 ,是一种文明的调节 ,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文学研究亦作如是观。香港小说家王璞曾提及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文学研究“像搞运动似的掀起热潮 ,热度达到热火朝天的程度”1,她因之而对其素质与成果有所隐忧和期盼。此言深获我心。对于香港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