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胜利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聚合物驱先导实验获得成功以来,先后在孤岛、孤东、胜利、河口采油厂进行推广应用,飞雁滩注聚区2000年11月投入注聚,是胜利油田第一个含水低于90%实施注聚的开发单元,注聚时增油效果明显,属于注聚一类开发油藏,转后续水驱后通过注采完善、提液等工作,其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其它同类型注聚油藏,通过对其效果分析,对今后较低含水注聚转后续水驱开发油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孤东油田在注聚方案优化研究、注聚区数模跟踪研究、聚合物热稳定性、聚合物抗盐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逐步形成了注聚前降水调压封窜调整、注聚过程中因地制宜调整注入粘度、后续水驱分层温和注水等一套具有孤东特色的矿场调整配套技术。同时强化了聚合物驱全过程的开发管理、动态监测、参数优化和跟踪调整,保证了注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孤东原油上产和产量接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聚合物驱受剩余油静态因素和注聚因素影响,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粘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聚合物驱后变形井网方式开采及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方式开采研究,以期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飞雁滩油田三采区调剖施工中堵剂窜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注聚区地层在注聚中后期,高渗条带、大孔道业已形成;聚合物驱地层中,滞留聚合物的存在使目前堵荆的地层适应性差;段塞组合不合理,前置段塞强度偏弱,容易被后续注入液突破.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窜对策.  相似文献   

5.
孤东油田七区中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七区中区块经过聚合物驱后转入后续水驱开发,单元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迅速,并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难度大,如何提高剩余油挖潜技术、减缓递减、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工作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在分析该油田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聚驱后提高剩余油挖潜的技术.阐述的技术与方法对聚驱后油田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总结孤岛油田4个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单元在转后续水驱后形成了一套新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了单元后续水驱的长效开发,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矿场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孤岛油田南区Ng3-6单元二元复合驱精细地层研究,探索出新井、完善井网、细分层系注聚、优化二元注入配方等适用二元复合驱开发单元的剩余油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孤东油田八区从1997年8月开始注聚,到2001年底结束注聚。注聚期间注聚区油井明显见效,并且有规律性可循。通过调查研究,并对注聚前后单井产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注聚区油井单井见效的规律。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孤东油区开发主体属常规稠油,以注水、注聚开发为主,部分稠油集中于孤东九区馆上、垦东521、垦东53、垦92四个单元,动用含油面积6.8km2,地质储量1461×104t,可采储量227×104t,采收率15.5%,累产油177×104t。随着孤东油区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深度开发阶段,稠油开发已经成为重要产能接替阵地,2002-2005年产油一直稳定在18×104t,继续做好稠油块稳产工作对于孤东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层出砂对油气田开发危害较大,轻者会导致油、气井减产、水井减注,重者会导致油气水井报废。获取岩石力学参数后,可以进行出砂预测,尽早知道地层在开发过程中是否会出砂,从而可以尽早采取防砂措施,保持油井稳产。  相似文献   

11.
针对老油田开发中后期暴露出的各种矛盾,如纵向上的层间矛盾,横向上的平面矛盾,小层洗水差异大,油层动用不均衡,注采对应率低,动态井网不完善等问题,关键是精细油藏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从而实现老油藏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平方王油田沙四中储集层具中孔低渗特征,其油层物性和流体物性非均质严重,稳产难度大。根据精细油藏描述及刺余油分布结果,实施了配套控水稳油技术,有效提高了开发效果,对同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处于高和特高含水期,研究该阶段的内在变化规律,对油田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推导出了产量与含水的关系,揭示了高含水期产量变化规律,该规律在高含水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该规律的提出为控水稳油提供了依据,对开发后期产量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对注蒸汽开发的稠油油藏,通过该规律确定极限含水,从而使水驱曲线法预测可采储量的方法在注蒸汽油田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4.
桩西采油广桩106区块于1988年12月投入注水开发.目前有老河口注、桩120注等2座注水站,桩106注聚站1座,合计老河口油田注水系统设计供水能力8340m3/d.目前老河口注水系统建有注水支干线24条长32.6km.单井注水管线78条29.7km.由于注水时间长和注水水质不合格,老河口注水系统部分管网存在腐蚀堵塞情况,导致注水单耗高、分层洲试投捞成功率低、注水计量仪表计量误差大、部分无洗井流程水井洗井难度大、水井欠注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对注水管网的腐蚀物的主要成分、生成机理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制定治理、预防注水管网腐蚀堵塞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盐家砂砾油田沉积格局的复杂性,导致注采调整困难的实际情况,利用干扰试井技术,判断该油田的层间连通性,并结合其储层流体特征及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优化注水实验方案,完善注采井网,注水驱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为其他砂砾岩油藏注水及注采调整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已开发青山口组油藏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在开展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基质系统渗流特征、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裂缝储层渗吸法采油理论机理和应用矿场资料求取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及建立有效驱动模型等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理论探索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提高有效动用为核心的裂缝性油层原井网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转线状注水调整、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指导了注水开发调整,为提高和改善开发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紧扣采油企业生产实际的用电分析模式。以孤东油田2006年用电与生产为例。对采油、注汽、注聚、注水、油气集输、辅助生产及办公等系统用电与上年度同期进行时比分析,分析各系统用电增减原因,根据用电增长情况制定下年度用电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困扰水井管理一些主要问题,尤其是欠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出了一种分析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下步治理措施,确保了油藏的有效注水,夯实了稳产基础,有效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孤南131断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低渗透断块油藏,渗透率8~96×10~(-3)μm~2。自1989年1月投入注水开发以来,由于注水水质不合格,注水井近井地带污染堵塞严重,造成该断块注水困难,停注井多,平面、层间矛盾突出,整个断块开发效果变差。2000年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和矿场试验,对注水水质进行精细过滤;对注水井采用复合解堵、水力割缝等新工艺技术进行解堵,使该断块6口停注井全部恢复注水;油藏开发形势得到了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20.
孤东油田四区5-6层序经过近20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平面储量动用程度高、后期措施效果较差。为提高注采对应率以及水驱动用程度,进一步完善基础井网,提高注采井网储量控制程度,编制井网完善方案,对本单元注采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单元注采系统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