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人格这以千百年来一直受世人仰慕,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他的“隐逸”生活方式,而在于他思想上既儒、道、释兼综,吸取了儒、道、释思想中有益的资源,而同时又超越于儒、释、道之上,对之作出了辩证的扬弃。他的人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大成,在逆境人生中将"道"、"静"、"忍"、"游"、"适"等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合运用在他的人生修炼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思想文化熔铸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伦理》质疑(一)●严铮自古以来倡导儒、释、道合一论者,其基本观点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并再三强调“三者合一,人之本也”。人之本,无疑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以儒、道、释的三观为本,请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佛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佛学文章中,他亦从未对佛教的有神论表示过妥协,因而,指责柳宗元佞佛,根据是不充分的。柳宗元的思想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韩愈都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韩认为儒学的危机主要来自佛、道的冲击,故主张排佛、老;柳则认为危机主要来自儒学的神学化和自身的封闭性,故在批判这种神学化的同时,还主张援百家之长以济儒。“统合儒释”的实质就是援佛济儒。思想史的发展证明,柳宗元的主张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5.
夏文先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释、道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进则孔门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三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且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他的社会生活及创作实践中。比较明显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三游赤壁所作的三篇诗,较明晰地反映了他思想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主“儒”思想向主“道”思想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酒     
苏轼饮酒,与他儒、释、道等复杂的思想影响和坎坷的命运密切相关,他借酒来显示自己的人格力量、人生方式、艺术方式和生命哲学,研究中国的酒文学、酒文化均不能忽视苏轼。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赋予“良知”宇宙万物本体的最高地位,把良知抽象化为一种先验的理念,上升为至高无上的天理;然而,他又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把良知说成一种自然本性。王阳明的良知说与庄子学说有着深厚的渊源。王阳明的良知说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融合,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道、释思想为形上学之借用,把儒学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儒、释、道三家思想既相互排斥、斗争又相互渗透、交融,为晋宋间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倾向。儒玄并综的思想特点,是陶渊明虽为晋宋间人,却无晋宋人放诞无实之习气,为文亦无玄虚放诞之语的原因。他的作品是从日常的、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中感受人生、发掘具有深刻意义的关,而其崇尚自然的关学理想,任真自得的人生态度也就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仕途坎坷,一生三起三落、历尽升沉,却始终达观潇洒地笑傲人生风雨,在万丈红尘中保持自我人格,这源于他适意为乐、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在他大量感喟人生的诗歌作品中,这一哲学意蕴尤显丰厚,更给人以恒久的警示与启迪,特别是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  相似文献   

10.
据已知资料,张可久出身儒户,以儒为业。他的一生可以他的《今乐府》结集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文会友,求取功名;后期奔波于吏途,时吏时隐。其人生经历与理想之途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