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兰菌净疫苗在儿童中的接种情况,分析影响接种兰菌净疫苗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6—72月龄儿童共3:56名。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一般情况;接种兰菌净疫苗状况;儿童家长对兰菌净疫苗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态度情况;接种服务要求。结果: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儿童兰菌净疫苗接种率为31.5%(112/356);家长对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的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16.6%(59/356),表示愿意带孩子接种兰菌净疫苗的家长78.4%(279/356);希望改善接种时间和地点,提供电话、短信提供逾期提醒服务等90.2%(321/356)。结论:6—72月龄儿童兰菌净疫苗接种率较低,大部分家长有意愿带孩子接种,但对兰菌净认识度不够,影响了儿童接种率,改善接种服务质量是提高儿童接种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尚庄街办2000年-2009年乙肝疫苗接种、乙肝发病率、1-15岁人群乙肝免疫状况.方法:对尚庄2000年-2009年乙肝接种资料、发病资料、免疫状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接种率已提高、发病率下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结论:控制乙肝发生的主要方法应当是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大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反应进行观察、分析,以更好的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2010年10月12日-2014年4月30日中,来本所加强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共907人,有2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主要为正常免疫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结论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是控制乙肝发生最科学、经济和有效的手段,对其不良反应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应对措施,加强宣传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教学》2005,30(2):71-72
据东方网2004年8月11日消息,今天上午我国“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课题组负责人向《北京日报》记者透露了这一成果。由该课题组研制成功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是世界上首个被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SARS疫苗。2004年5月23日首批4名志愿者接受了疫苗接种,到目前为止低剂量组18名受试者已完成两次疫苗接种,其他高剂量组受试者也完成了第一针注射,并将陆续接受第二针注射。  相似文献   

5.
问题之一:家长为什么要保管好孩子的预防接种证? 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从2006年9月开始,我国对入托、入学的儿童实行检查预防接种证,这样既可以提高强制计划免疫的接种率,又能发现漏种的疫苗并及时补种,还可以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研究云南保山地区契丹后裔人群生活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为开展保山地区契丹后裔人群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对保山契丹后裔人群发放统一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其生活习惯,并采集静脉血5 mL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同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契丹后裔人群生活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325名契丹后裔中有10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3.07%,其中感染者均为男性。经单因素分析,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家庭年收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用牙具、剃须刀(P=0.061)和文化程度(P=0.093)差异接近于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性因素(P〈0.05),而家庭年收入高为HBV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应该加强对契丹后裔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免疫预防措施,普及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乙肝的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从1989年6月在张家口市桥西区城区范围内开始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菌接种工作。 接种程序:0、1、6三针间隔接种法(0-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打第一针;1-间隔一个月后打第二针;6-在第一针后六个月打第三针)。截止到94年底,新生儿接种共7253人,占应接种数95.75%。为了探讨乙肝疫苗的长期效果,我们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8.
打疫苗再也看不到护士小姐姐了? 2020年11月7日,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现场一个智慧无人疫苗接种舱外很多观众等待体验这款神器. 智慧无人疫苗接种舱采用了低温存储、全程可追溯、自动消杀、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配备有可穿戴式留观设备,遵循疫苗接种"三查、七对、一验证"的操作规范,由公共卫生医师提供远程支持,使普通市民也可以自助的方式高效安全地完成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9.
泰州市200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初免成功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泰州市婴儿麻疹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成功率情况,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9年7-8月在姜堰市2个镇对60名满8月龄婴儿,在麻疹疫接种前、接种后1个月分别采集1份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滴度检测。结果60名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前抗体阳性者3名,阳性率5%;接种麻疹疫苗后1个月,抗体阳转率100%。结论泰州市麻疹疫苗接种有效,抗体阳转率高,免疫前抗体阳性者接种麻疹疫苗后可增加抗体滴度。有效保护儿童免受麻疹病毒的侵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母婴阻断的过程中的护理干预要点,有效提高阻断母婴成功率。方法: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的新生儿采用Hepb/HBI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接种及护理干预。结果:大理州累计检测2012年1月至6月新生儿实施乙肝母婴阻断,经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HBsAg及HBeAg均为阴性160例,阻断成功率98.16%。结论:对新生儿及时接种Hepb/HBIG和对孕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母婴阻断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2004年5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公布了"中国三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和家长认知水平"调查结果。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院管辖内的十七个居委会中1134名学龄前儿童,从1994~1998年五年中执行我省(计划免疫)接种时,所积累的资料分析表明,施行有计划、有程序的预防接种,能使儿童体内达到和维持高度的长期的免疫水平,从而在人群中形成自然免疫屏障,达到预防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也是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中一项重要措施。同时证明:接种率与发病的关系为负相关,接种率低,儿童暴露机会多,发病率则高;反之,提高合格接种率和四苗覆盖率,受保护儿童增多,相应传染病则大幅度下降,最后以达到消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袁州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原因,为降低死亡率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按照《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收集2003-2007年袁州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7年袁州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3.99‰,婴儿死亡率9.53‰,新生儿死亡率5.95‰,较2003年(16.41‰、12.97‰、10.30‰)呈明显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5位,顺位为:肺炎、意外死亡、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结论:2003-2007年,袁州区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我们应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提高产科、儿科质量,提高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441例4~5岁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等问题进行调查后,抽取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并调查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1.56%,其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结论:应采取适当的心理和社会干预措施,以提高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对横梁镇居民进行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态度,评价开展农村居民乙肝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对451名居民进行乙肝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乙肝的基本情况、乙肝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对乙肝患者的态度等.结果 关于乙肝传播途径及乙肝预防措施的认识调查后知晓率提高1.6%-17.5%.对乙肝一般情况及对乙肝患者的态度教育后8个问题知晓率提高2%-31%.结论 对农村居民开展乙肝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完全认知率不高,应进行经常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周蓉  刘跃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6):145-146
目的:为了解近年来甲型肝炎(甲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情况和人群甲肝病毒IgG抗体(抗-HAV-IgG)阳性率,判断人群免疫屏障是否建立,从而为制定甲肝防治策略和落实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安福县为例,在全县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5个乡镇的5个村518人作为调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AV-IgG,进行甲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全县甲肝疫苗接种率为34.56%,1~5岁接种率为62.14%,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城?居民的接种率(55.93%)高于农村居民(28.25%).2007年全县抗-HAV-IgG阳性率为54.25%(281/518),城?居民(46.61%)与农村居民(56.50%)抗-HAV-IgG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抗-HAV-IgG阳性率为54.78%,女性抗-HAV-IgG阳性率为53.69%,无性别差异;抗-HAV-Ig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0~59岁年龄组阳性率(94.06%)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而1~15岁儿童甲肝易感率>50%.结论:下一步预防和控制甲肝爆发和流行的主要策略是:广泛开展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及方法,以提高肿瘤病人的护理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总结调查的方法,对我市中医院肿瘤科2007年6月~2010年4月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总结调查分析。结果: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减少病人接受穿刺的痛苦,且不易脱出血管,保证了输液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结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节约了静脉资源,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2006,(7):56-56
瑞典外交部2006年3月10日对外宣布:瑞典政府已通过了一项有关寻求庇护的儿童享受教育权利的决议,其主要内容是对包括非法出入境在内的寻求庇护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状况,尤其是这些儿童受教育权利的管理状况、学前教育活动状况、适龄就学状况等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3-10岁少年儿童屈光不正状况,寻找影响少年儿童视力不正常因素。方法:整群随机抽查宜春市袁州城区3-10岁儿童2984人。结果:裸眼视力异常者228例,其中3-6岁学龄前儿童远视175眼(84.2%),近视25眼(12.0%),混合散光8眼(3.8%),患弱视者66眼(2.37%)。7-10岁儿童远视56眼(22.6%),近视眼188眼(75.8%),混合散光4眼(1.6%),弱视眼46眼(1.4%)。屈光不正以弱视为主。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只要每隔半年至一年散瞳检影验光1次,戴合适眼镜,及时进行弱视治疗,视力会逐步提高。7-10岁儿童则以近视为主,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加强锻炼,结合眼保健操及个人用眼卫生等,对保护儿童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为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同伴提名法以及自然观察法对122名4-5岁幼儿进行调查.结果: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为26.23%,其家庭功能中问题解决和沟通功能较好,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除沟通功能以外,4-5岁儿童的家庭功能的各方面均呈现低度正相关.结论:4-5岁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并与其家庭功能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